传奇义丐武训辞世120年
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正式首演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聊城6月21日讯(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崔翔) “叶绿叶黄年年落,情生情灭情难割。情来情灭为谁苦,坐看乞丐兴义学。”6月20日晚,聊城市杂技院剧场内座无虚席,大型无场次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在聊城首次正式演出。 
  整场演出分《受欺开悟》、《梨花三弄》、《杏花拜兄》、《桃花殉情》四幕,武训从一个血脉喷张的青年到终老临清御史巷义塾中,一直跋涉在行乞办学的路途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导演周波谈及武训蛤蟆嗡戏曲《武训舍情》的现实意义时表示,《武训舍情》是一部写历史人物、中国精神的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今年6月4日,是武训辞世120周年。他的故事不仅仅在当地流传,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武训出现在全国荧屏上,随后,武训作为一个反面形象传遍全国。近几年,武训行乞办义学的精神再次被褒扬,这个曾经蒙冤的历史人物终于被还原了真实事迹。2015年11月12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举行了戏曲剧本《武训舍情》专家论证会,剧本得到了山东省艺术专家的好评。2016年3月10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冠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冠县建立艺术研究创作基地,首期合作项目为大型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
  据了解,蛤蟆嗡是流行于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民间小戏。它是由河北魏县、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传入山东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长,并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