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霸更要培养健康
2016年1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 泠(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小妮自小就是学霸,从上一年级开始,她的考试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升入重点高中后,她更加刻苦用功,不敢有一丝懈怠。然而,在升入高三前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考了一个全班第三,小妮被击倒了,以致精神崩溃不得不休学养病。父母因此焦灼万分。
  家在外地的桐桐,凭借中考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三年苦读,他又以高出一本线70分的成绩,填报了北京重点大学的志愿。可桐桐父母强作笑颜的背后,却是满心忧虑。高考结束后,桐桐从省城回家,从此便足不出户。即使是亲朋好友家庭聚餐,也难以使他参与。父母劝慰的话稍稍一多,他就情绪激动,烦躁不堪。母亲常常为此落泪。
  小妮、桐桐都可谓学霸,周围的人也常津津乐道于他们骄人的学习成绩。因为成绩好,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在此华丽外衣的包裹下,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忽略、轻视。殊不知,一切都要从“心”开始,心强才能百强。纵使学霸天下,若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保障,想有好的未来也只能是枉然。
  本专栏曾经提到心理问题常常萌发于幼年,发展于童年,爆发于青春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妮、桐桐的心理问题绝非一次考试刺激而成。小妮极端的好强之心,桐桐异常的孤僻之性,恐怕早有显现。只可惜未被大人察觉,或察觉了却不以为然,或误当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品性而被忽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好自幼培养。许多家长意识到教育要从幼年抓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其实,对于幼童,父母最应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态势和心理素质状况。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自强意识固然重要,但不能顾此失彼,以忽视心理健康为代价。发现孩子有孤僻、不合群和愿望不能满足便情绪失常的苗头,家长一定要及早干预。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或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皆可有效帮助孩子完善人格,并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争强好胜的孩子,父母有必要淡化其成功和失败,不让孩子背着压力成长。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应从父母做起。父母的心态常常会影响孩子的心态。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事事就要争第一”的思想,在此强烈动机的驱使下,父母和孩子的心里总是绷着一根紧紧的弦。有实力争第一的,不敢有一点松懈,怕万一失手;实力不足的,奋力追赶,更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旦目标没有实现,家长首先大惊失色,孩子更是诚惶诚恐。长此以往,紧张心理得不到放松、缓解,怎能不影响心理健康!面对竞争压力,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总盯着名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挫折教育。
  不管是经不起失败打击的小妮,还是不近人情的桐桐,其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缺失,以及父母长期失常心态对孩子的影响。学霸孩子,常常会因保住“显赫地位”承受更大的压力,为此,家长应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切不能让其心理垃圾日积月累形成块垒,一朝诱因刺激,而出现心理崩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