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人才培养规律 打造一专多能特色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英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年1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2级、2013级英语(英法双语)专业学生获得第三届山东高校法语风采大赛团体一等奖。
     本报记者 李孟霏 陈乃彰通讯员 丛海燕 张雄

  2016年11月初,一年一度的高校保研工作尘埃落定,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所有具备保研资格的同学都收到了心仪学校的硕士录取通知。
  来自2013级英德双语班的张金磊也收到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方向专业硕士的录取通知。  
  近年来,像张金磊同学这样来自英德、英法、英西双语专业的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基本上全部被其他985和211高校录取,他们有的选择继续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有的选择攻读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和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还有的选择了在国际政治、工商管理、哲学等专业方向继续深造。此外,还有大约10%的毕业生到英语国家之外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语种国家读研深造。双语专业毕业生去向呈现出愈来愈丰富的多样性。
  在语言类专业女生为主,且就业市场极度饱和的社会背景下,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能在全校甚至全国保持较为领先的水平,这与翻译学院的以英语为主,非通用语种为辅的双语特色专业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立足出口
定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国内一直把英语作为最主要的外语教学语种,英语学习者数量庞大。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激增。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超过12万,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对于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来说,英语专业的发展规划既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还应与济南校区英语专业有所差异,错位发展。在最初提出“英语+非通用语种”双语专业培养思路后,翻译学院领导班子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管理团队对该培养模式进行了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力求保证该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前期研讨中,大部分专家及相关人士认为:在山东大学生源质量好,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习第二外语的时间和课程,可以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从而提高双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就业及发展的竞争力。但也有人提出各种担心和疑问,例如:同时学习两门外语,其中一门外语还是从零起步,能否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都学好?会不会学成四不像的情况,英语水平不如纯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水平也不如相关外语专业学生,从而在就业和未来发展中处于劣势?同时学习两种很相似的语言,例如英语和法语,会不会出现混淆错乱的情况?在奖学金评定和保研推优中如何公平对待?针对这些问题,翻译学院领导团队本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理念,长远规划,不断优化,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到教师团队的组建、扩充,再到招生方式的转变,双语专业稳步发展,成为了英语专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立足特色
制定培养方案

  “英语+非通用语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以英语为专业,以非通用语种为第二外国语的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以非通用语种为专业,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培养模式,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同时也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翻译学院的“英语+非通用语种”培养方案,从最初的版本到目前的版本,已经过了至少四轮的修改完善和优化。根据山东大学(威海)学生生源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以英语为主,要求双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专业四八级考试。同时适当删减部分专业课程,对第二外语,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重视基础学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如《综合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视听说》、《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做到课时与英语专业相似课程课时比例一致。
  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上,以学分制为基础,提供不同的专业选修模块。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既可以选择英语为主的课程,也可以选修第二语言为主的课程。除了一般的通识课程,同时根据各个语言国家的特点和优势,开设有区别的特色课程。例如基于德国媒体、德国科技方面的发达,中德贸易往来及中德关系持续发展的状态趋势,英德双语方向开设有《新闻德语》、《科技德育》、《经贸德语》、《德汉应用文写作与翻译》、《英德汉互译》等课程。基于法国文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影响,非洲法语区众多,应用范围广的情况,英法双语开设了《法国文学》、《经贸法语》等课程。基于威海当地每年夏天都有大量俄罗斯游客及与中俄交往密切的情况,英俄方向开设了《经贸俄语》、《高级旅游俄语》等课程。基于中国和西班牙或西班牙语国家经贸往来密切,英西方向开设了《经贸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国家文化》等课程。
立足现实
优化培养过程

  “英语+非通用语种”培养方案和传统的以英语为专业、以一门非通用语种为第二外国语的培养方案很大的区别就是,“英语+非通用语种”课程课时量的大量增加。由于课程课时量的大量增加,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相应减少。双语方向的低年级学生,面对着和其他英语专业基本一样的英语学习的课时要求,同时面对着一门全新的、没有一点语言基础的新语言,他们大都有不小的学习压力。考虑到以上新情况,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鼓励承担基础课程教学的英语和其他语种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期中期末师生座谈会,朋辈辅导,专业学习交流会,本科生导师制,毕业生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的特殊专业背景,认识到第二语言对英语不是影响,而是促进的事实情况,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融入到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里,在奖学金评定、保研、评优等工作过程中,往往采用同语种各个班级统一排名的方式,这对于英语课程有所删减、并存在另一门语言学习压力的双语专业学生来说,机械沿用这样的选拔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在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翻译学院将双语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进行成绩统计和评优推优。
  另外,学院通过主办或承办校园文化节、校园喜剧节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院通过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知名高校签署校际/院际学生交流协议,每年外派100多名学生到这些学校访问学习。
坚持错位
打造翻院特色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在双语特色专业培养模式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是衡量英语专业学习效果及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历届双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成绩来看,双语专业学生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和校内都不低于其他纯英语专业学生,例如2011级英德班一次性全部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全国平均水平和校内平均水平,其专业八级通过率也远高于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平均水平。除英语专业考试外,双语专业学生在历年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和大学法语四级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率都在85%以上,远远超过40%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英法双语和英西双语班学生在法语专业四级考试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各种竞赛和志愿活动中,也不断出现双语专业学生的身影。
  双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课程学时、学习广度和深度远超过传统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课程,使得双语专业学生在考研时更具优势。从2006级第一届英德双语学生开始,双语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就业考研中都有更好的表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因为拥有较为扎实的第二外语水平,具备更有效率的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明显具有更强竞争力。
  在考研方向选择,出国深造和实习选择中,双语专业学生也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除了报考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外,很多双语专业毕业生选择非通用语种作为自己的考研方向。也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德语国家、法语国家、西班牙语国家和俄语国家作为留学深造的目的地国。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的“英语+非通用语种”培养模式走过了一条由点到面、由特点到特色的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适合当今外语人才培养规律的特色之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一专多能的优秀本科毕业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