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多白云
2017年03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白云带给我们精神的虚静,看见云,空灵寥落的心灵会不知不觉间舒展。
  感受白云,不就是感受一种生活态度?这不是消极的遁世,而是一种更积极的入世。
  青年时代读书,很羡慕那些隐居在深山林泉的高士,感觉他们像白云一样自由和飘逸,淡泊而悠远。
  比如南朝的陶弘景,他辞官归隐,以“山中宰相”闻名。齐高帝劝他弃隐归仕不成,很是费解,便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陶弘景以诗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多么高妙的答问,简洁明了,无限禅意。
  遥想当年,陶弘景真的就像一朵云,自由自在,洁净无染。他当年隐居的江苏茅山,山并不算高,却茂林飞湍,岫幽岩耸,更奇特的是四时缭绕的白云,把茅山衬托得杳然如仙界。想必这些云也缭绕进了陶公的日子里,他逍遥此间,抚松观云,枕石听泉,没有机心,没有约束,归真的心灵就像山中的空潭,安静得不起一丝涟漪。
  其实,在陶弘景之前,与他同家的陶渊明也对白云情有独钟。中年以后,陶渊明饱经世事的风霜雨雪,心向田园,躬耕垄亩,在与南山的悠然相对中复归内心的安静与闲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成为后来中国文人士大夫弃仕归隐的导语。
  纯净无染的云,卷舒自在的云,在“二陶”之后便与归隐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为诗人的意象翅膀。唐代的贾岛寻隐者不遇,悠悠吟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佳句;浪漫高蹈的李白独坐敬亭山,望云生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飘忽的孤云不就是诗人自己?常常以禅意入诗的王维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悠然闲散中蕴含人生奥义。在古人诗文中,“云”往往与归隐、修行联结在一起,成为自在、无尘的文人理想寄寓。想想也是,还有什么,如白云一样更能体现淡泊无争、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山间无心出岫的静谧悠远,还是缭绕水上的清新澹然,云,以它洁净的姿态,擦拭着人们的视野和精神。
  我曾经在泰山之巅观云。拂晓的岱顶群山拱敬,青翠的山峰在云海的托浮中时隐时现,如同海上仙山妙不可言。向东方望去,洁白的云海逐渐变幻着色彩,在朝阳喷薄而出的一瞬间,天地朗净,白云托日,世界仿佛鸿蒙初开。
  我曾经在青藏高原看云。那么多、那么多圣洁的白云,团团簇簇,丝丝缕缕,如同飘舞的哈达缭绕着千年不化的冰峰,幻化出清旷高远的意境,闪耀着不可企及的神秘魅惑。
  其实,云不但可以观,还可以听。不信你可以试试——在白云悠悠的山顶上,放眼远眺,内心慢慢安静下来。这时候,音随云起,乐由心生,你会听到白云流溢出的美妙的音乐:有的白云飘然而至,又杳然而去,聚散无意,来去无踪,仿佛一首悠扬的梦幻曲;有的云带雨含情,缭绕山林,随溪流泻落深涧,浑然一段幽幽的古琴曲;有的云浩荡无涯,波澜壮阔,与山河俯仰,恰似一场雄浑磅礴的交响乐——白云的音乐,是真正的天籁之音,只有澄明的灵魂才能听到。
  观云,听云,悟云,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心理体验。
  古往今来,人们喜欢云、吟诵云,喜欢的就是云的纯净清洁、自由自在、缥缈卷舒、虚实相映。白云带给我们精神的虚静,看见云,空灵寥落的心灵会不知不觉间舒展。禅宗云:“青山不碍白云飞”,万物自在,彼此无碍,万象往返,天机流荡,这样的境界,才是“得大自在”的境界。
  吾生也晚,竹林里不见了清谈的高士,山上的茅亭也早已经成为景区的点缀,而城市的天空有时候被雾气笼罩,白云悠悠的景象,也难得一见了。其实,生于现代的我们大可不必抱怨,虽然不能朝夕之间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时常扫除心灵的灰尘,清洁精神的天空,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常常,我们需要让杂沓的脚步暂时停顿下来,涤虑静心,看看山顶的岩石,问问涧底的溪流,顺便采撷几朵白云,擦净蒙尘已久的妙明真心。然后,微笑着走回素常的日子里,认认真真工作,清清爽爽生活。
  感受白云,不就是感受一种生活态度?这不是消极的遁世,而是一种更积极的入世。庄子曾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只要澡雪灵府,装点出一个澄静纯洁的心灵的“虚室”,吉祥的鸟儿就会降临。有了这样一个“虚室”,洁白无瑕的白云,也就会一直住在我们身边。
  唯愿每个人的心中,飘着悠然、纯净的白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