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
2018年07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曲征
 
  “赶会”的“会”,指的是“物资交流大会”。少年时代,只知道有“赶会”一说,但这个“会”究竟是什么意思,却不晓得,当然那时也顾不上计较什么意思,只埋头享受赶会的激动与快乐了。
  故乡第一次赶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拉开序幕,农村经济犹如一头刚刚睡醒的狮子,饥饿而骚动。这头雄狮到处伸展着扩张的触角,跃跃欲试,而物资匮乏、物资交流不足,却阻碍了这头睡狮勇于前行的脚步,于是,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便顺理成章地登上故乡的舞台,为时八天。
  立刻,镇驻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条条大街被各种物资占满,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在镇驻地的中心部位搭起戏台,人们喜爱的豫剧每天三场,一直唱到大会结束。几十家歌舞团、魔术团、飞车团、马戏团支起大棚,拼命吆喝,招揽人气,各种吆喝通过音响播放出来,混杂一处,震耳欲聋。而临时摆设的小吃店专门设在一条街上,香喷喷的味道点燃了空气,伴随着戏台上的锣鼓以及歌舞团里的流行歌曲,漫天飞扬,弥漫每一个角落。笑容覆盖了每个人的脸庞,惊喜爬上每个人的眉梢。又有套圈的、打气枪的、摆残棋的甚至算卦相面的也来凑热闹,还有吹糖人儿的、卖糖葫芦的、兜售气球的也不放过挣钱的机会。因为之前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场面,也从未见识过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新生事物,许多人激动得欢天喜地甚至不知所措。
  那一年,我在长清五中读书,距离会场很近,下了课与同学走进会场十分方便。为增加会场人气,学校放了3天假,同学们与家长纷纷涌向会场。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舍不得农活,我只好牵着妹妹的手一路跑进会场。煎包9分钱一个,表演“人头大公鸡”(一种将活人变成人头鸡身的魔术)的魔术团票价仅仅5角,其巨幅海报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招揽观众的吆喝极具诱惑力,撩拨着孩子们的神经,但是母亲给的那点钱只能买几个煎包解解馋,却不能购买观看“人头大公鸡”的票,巧的是,碰见了舅舅,舅舅领着他的孙子也要看“人头大公鸡”,我张口向舅舅借钱,舅舅说他还要买东西竟没有借给我。回家后把舅舅不借钱的事说给母亲,母亲老大不愿意,认为舅舅太吝啬。不过现在想来,舅舅是一个农民,经济状况还不如我家好,不借钱是有原因的。
  之后故乡又举办过几次物资交流会。或隔一年,或隔两年,每一次都盛况空前。记忆最深的,是物资交流会上的歌舞团。对于很少出门的故乡人来讲,好多歌曲是跟歌舞团的演员学的。
  有一年与八九岁的儿子一起观看歌舞团演出,演员们正年轻,格外卖力,既歌又舞,好像歌舞不足以发泄心中的激情,不时地辗转腾挪,跳跃翻滚,动力十足,引来一阵阵口哨声与叫好声。其中有个演员模仿力极强,他连续模仿了几位流行歌手的嗓音,惟妙惟肖,因为表演格外卖力,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这种敬业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所以当演出结束的时候,许多人跑上舞台表达敬意,我与儿子也跑过去与演员紧紧握手,亲密拥抱。
  后来,随着故乡经济的发展,物资越来越丰富,已经不需要“物资交流大会”来给故乡经济撑腰,又加上交通、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故乡人越来越见多识广,已经不用再依靠物资交流会来丰富见识、增加阅历,所以赶会的积极性越来越式微,慢慢地,故乡终止了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的想法。想来,故乡远离物资交流会已经十多年了。
  记得最后一次交流会上,景象萧条,人气不足,戏台前观众很少,而特意请来的电影队放映的是豫剧黑白片《朝阳沟》,各种灯光纠缠在银幕上,冲淡了银环与栓宝的唱念做打,电影场里一个观众也没有,连放映员也不知去向,唯有笔者一人守在咔咔作响的放映机旁边,观看“一个人的电影”,过了好长时间,才走来一位老乡,他把我当成了放映员,问我:放完《朝阳沟》,还放别的片子吗?
  故乡的物资交流会,正如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经历了由开始到高潮,由高潮到式微的发展路径。看上去,物资交流会逐渐走出故乡的视野,是一件令人伤怀、遗憾的事情,但这不正是故乡经济发展、物产逐渐富足的一个间接证明吗?
  (作者为济南市长清第五初级中学教师)
  副刊专栏“灵岩心语”刊登长清本地知名作家、散文家的写景、记人、忆事、抒怀,推出一些名家专栏,尤其欢迎那些关乎长清美丽山水、人文情怀、乡土气息浓厚的用心之作,歌咏长清山水之美,走笔长清街头坊间。同时,为了鼓励新人,副刊还将择优刊登长清本地高中初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投稿。
  本栏目由长清区自来水服务中心水长清牌矿泉水赞助,感谢该单位对长清乡土文化传播的鼎力支持。
  投稿邮箱:qlwbjrcq@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