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功利化见证着中国公益的成熟
2018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林

  进入9月,公益话题日渐升温。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谈论着公益,这与10年前的言必谈“赚钱”和“上市”形成鲜明的对比。会议论坛冠以“公益”之名,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人的名片上有个公益头衔,总让人对这个人的人品多一分信任。不过,在我看来,中国公益越来越成熟,与这些表象上的热闹和浮华无关,而是更多体现在人们对待公益慈善的心态上。
  比如,公众看待公益和慈善的心态越来越成熟。过去,公众对公益的态度很容易随热点事件而摇摆,很任性,因为一两个丑闻就不捐不参与了,因为一两个正面事件又在“坚强”“不哭”中热情高涨,堪称“情绪化公益”。但近年来这种任性正在消失,人们会唾弃某些私德不彰的公益人,但不会任性地移情到对公益事业的怀疑和否定。
  更重要的是,公益人对公益的心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把公益当成一种独立的事业,而不是依附于“企业社会责任”。比如一向积极投入公益的马云最近在2018“XIN公益大会”主论坛上一番讲话,就代表着一种公益新理念,他说,公益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你自己相信,参与公益,自己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受益者。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很多公益榜本身就不够公益,因为它们是根据捐款多少来排名的”。他若有所指,说得很尖锐,企业不能一边生产对社会有污染、有毒的产品,一边到年底捐点钱做慈善。
  这些理念,代表着中国公益的一种发展趋势——去功利化,与企业形象脱钩,从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不信赖于“企业形象塑造”这个功利和公关追求的存在,变成企业和社会一种内化的基因。这就是看得见的成熟。
  毋庸讳言,过去很多人看待公益的视角是很功利的,只是把公益当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附庸。虽然这些追求对公益没什么坏处,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公益事业,但总让人觉得公益只是一个附属品,是做给别人看的,与初衷和本体相悖。公益不应该成为镀金的工具和“塑造形象”的花瓶,而应该内化于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
  世道变好的一个标志,不仅是投到公益上的钱越来越多,而在于参与公益的人越来越多,如马云所言,公益与慈善不同,慈善以给钱为主,公益也需要钱,但是光有钱远远不够。慈善在于给予,而公益在于参与,用心和时间付出点点滴滴的行动。花钱是简单的,但是做出行动不容易。
  中国公益的成熟正在于此,在像阿里、今日头条、腾讯之类大企业的带动下,投入公益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不只是个人的参与,更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系统化的参与。比如阿里,不仅承诺每年将年收入的0.3%作为公益基金,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捐钱之外的投入:2017年度阿里巴巴平台商家公益账单显示,阿里平台上每6个卖家里,就有1个是公益人,并带动了四分之一中国人做公益,“亲”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公益群体。还有蚂蚁森林、魔豆妈妈、公益宝贝等等,让很多白领养成了“种树”的习惯。
  从镀金标配内化到企业基因,再到去功利化的人人参与,见证着中国公益的成熟。(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