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向善而治
从文化惠民走向文化善治
2015年12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姚家威风锣鼓队定期进行排练。(资料片)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失地农民服务中心设有健身房、棋牌室等功能区,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好去处。(资料片)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一面是中央商务区的大拆迁、大建设,一面是社区文化设施日益完善,这二者看起来关联不大,却在历下区姚家街道被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姚家街道的法宝就是“文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转型步伐加快、村民向市民转变,该如何缩短转型之痛?近年来,位于历下区东部的姚家街道,通过基层文化建设,用文化抓住人心、挖掘人性、引导民智、促进民和,改变了过去“僵化”的管理方式,转而以“疏导”方式为主,逐步实现了对社会的“柔化”治理,走出了一条从惠民到善治的探索之路,也使“文化善治”模式成为发展新常态,“文化善治”的有关经验也被省文化厅作为典型进行了重点宣传。
  通讯员 周翔 记者 肖龙凤
文化惠民,凝聚人心
  随着中国人寿大厦、中弘广场等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崛起,姚家街道的巨变有目共睹。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几十万人口从农民变为市民,乡愁何处寄托、人心如何凝聚也成为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在雁翔苑小区,一处1000余平方米的“记住乡愁”主题博物馆,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成了因城市化而“上楼”居民的乡愁寄托。
  在姚家村党委书记张涛看来,城镇化进程中,为居民留住乡土记忆仅是其一,另外,还要关注百姓的心理变化和精神诉求,而这需要文化来弥合缺口。“搬进楼房后,我们通过全家福展示活动等,推动孝文化成为常态。”张涛说。
  以文化领跑城镇化建设,让“小社区”带活“大社区”的思路,正为姚家街道的居民带来更多实惠。姚家街道以“建、管、用”三位一体的服务理念,盘活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等文化场所,真正做到让文化设施有引导、有管理、有应用。失地农民服务中心,本是姚家街道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问题而设置的就业指导、技能服务场所。如今,除为失地农民创业、就业保驾护航外,一个个文化服务项目也循序展开。
挖掘人性之善,助力“以文化人”
  扭动的秧歌,舒缓的柔力球表演,欢快的合唱……12月10日下午,在名士豪庭第二社区居委会活动室,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现在居委会二楼的多功能活动室每天都不闲着,小区居民都到这里排练、切磋。”居委会主任杨奎香介绍说,“社区里的楼组长、四点半学校志愿者都有社区文体骨干的身影。”
  赵相汶是名士豪庭第二社区居委会委任的47个楼组长之一,他介绍,自2014年社区居委会成立以来,楼组长通过摸底调查,短时间内组织了健体、舞蹈、太极剑、绘画等不同类别的活动,还带头走访、慰问老人,主动化解邻里纠纷,特别是让街、居两级头痛的居民毁绿种菜问题在他们的协调下得到了圆满解决。“作为新建小区,住户来自各地,小区存在着邻里关系淡漠,老人晚年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在赵相汶看来,戴上楼组长的袖标,就要力所能及地将“不和谐”因素降到最低,而通过文化引导,让口音各不相同的居民相处得和谐融洽,是他的一个目标。
  “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任何社会矛盾的背后都存在人性因素,能否挖掘、引导人性,往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

促人和,彰显文化自觉
  翻看着眼前的十来本《十里河月报》,十里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玉梅介绍说:“这些都是合订本,一年一本。刚开始我们只是想出一个我们村自己的报纸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想到很受村民的欢迎,慢慢地,村里的大事小情,政务、党务、财务、好人好事都在此进行宣传公示,我们还专门留了一个版面刊登村民自己的稿子。月报搭起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培育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姚家街道现有中宣部命名的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两个,有闻名省内外、曾代表山东到香港作喜迎回归表演的丁家女子舞龙队和姚家威风锣鼓队;有甘于奉献、受得了委屈、17年如一日强村富民的好书记;有处事公道、廉洁自律、12年全村无公车、零餐费的好干部,有顾全大局、主动让贤的好村官,等等。
  “我们也一直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把规范、公正、奉献的意识栽植在居民、党员、村干部的脑中,把善良、道德和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村民心里。大家也看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丁家村、姚家村共为中央商务区建设腾空土地1520亩,而且无一强拆、无一上访。”姚家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所形成的文化印记,让居民“知书达理”,唤醒了文化自觉的力量,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