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化不只体现在“官帽”上
2016年03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果从高校“去行政化“的目标来看,行政级别的取消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级别是束缚“去行政化”的唯一因素。因为很多时候,“级别”不过是行政化的载体,更难去除的,是崇尚权力的思想和风气。
  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之中,有一个群体备受关注,那就是部分高校的校领导。他们聚集到一起,自然会谈到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林建华,直言“如果能够把级别去掉是最好的,如果真是去掉了,那对于去行政化肯定是有好处的。”
  从行政序列上看,林建华还有一个副部级官员的身份,他的建议等同于自己给自己“摘官帽”,自然引来一片叫好之声。可转念一想,即便把校长的“官帽”摘掉了,他个人的身份变得“单纯”了,高校在管理上以及风气上的行政化趋势,也未必就能彻底扭转。因为很多时候,“级别”不过是行政化的载体,更难去除的,是崇尚权力的思想和风气。
  不能否认,以级别、编制为载体,以行政权力为工具的高校管理模式,确实是高校行政化的根源。因为行政本身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指令以及下级对上级的服从,高校的行政部门有了级别,身处基层的老师和学生,自然也就由被服务的对象变成被管理的对象了。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高校去行政化试点,总是着重强调“摘官帽”,放宽编制管理也是常见的动作。只不过,“官帽”摘了不代表去除了“官员”的做派,林建华谈到取消级别的作用时,也只是给出了一个比较保守的评价——“是有好处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摘帽”决策,或者说不摘掉校长头上的“官帽”,就一定没办法推动高校去行政化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2011年起开始推行的高校章程建设,其实就是通过“以章程治校”这种方式,赋予了高校管理者相当大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很多高校也通过改革学术委员会构成、院长和教授团队采用聘任制等,冲淡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北大校长林建华之所以被称为“改革校长”,就是因为他在履职的几所高校,利用已有的自主权,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努力。
  相反,有一些嘴上喊着支持“去行政化”的人,未必是真心改革。不妨翻看一下某些高校的网站主页,校领导的行踪“铺天盖地”,与教师学生关系密切的信息反倒更新缓慢;而有些学校每逢开会,座位安排和发言顺序也是严格遵循行政级别的……其实“行政化”这个词,落脚在“化”上,指的是思维和行动充满官僚气,这里面就体现了学校领导的示范作用,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那句话很值得玩味,“行政化并不体现于校长、副校长的行政级别。”
  其实就是这样,如果从高校彻底“去行政化“的目标来看,行政级别的取消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级别是束缚“去行政化“的唯一因素,也不意味着“官帽”不摘,去行政化就迈不出步子。任何改革总要有个突破口,总要有人先走一步,在高校去行政化方面,各高校的校长们大有可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