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马上就要到了!作为老师,我会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问候信息和从全国各地快递的祝福鲜花;作为学生,我自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向自己昔日的恩师祝贺节日。两年前,我曾深情撰文《我的小学老师》;今年,我又情不自禁地敲击键盘表达对我的硕士导师——秦铁辉先生由衷的感激与敬意。
一
1997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攻读硕士学位。一个周四的下午,一位清癯干练的儒雅学者,精神矍铄地走进了位于北大三教的404教室,为我们讲授《科学活动与科研方法》课程,他就是我国情报学领域知名专家——秦铁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秦老师。授课前,他给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秦老师出生、成长于三湘大地,后来考入武汉大学,1966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79年即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的第二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以37岁“高龄”考取了北大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留系任讲师,担任讲师不到5年晋升为副教授,任副教授4年多晋升为教授……寥寥数语,使我对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
后来,系研究生办公室的薛美华老师通知同学们双向选择导师。我征求一位师兄的意见,他推荐了他认为在严格规范、求实创新方面堪称典范的秦教授;我又请教周庆山老师,周老师也表示如果我想真正学东西,可以联系秦老师。本系一名同学、一名老师不谋而合郑重地推荐同一位专家,可见秦老师在学生、在同事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
人生路漫漫,大千世界中,能够遇到一位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为人生追求的启蒙导师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确定了导师后,有几个同学笑我是否要和自己过不去?!因为大家都知道,秦老师“铁”一般的严格要求在全系乃至北大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我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从此我就踏上了艰难写作的人生苦旅。但付出的同时,更多的是收获。
出于对滨州的情感与兴趣,一开始我准备选择黄河三角洲文献资源建设之类的题目,但很久理不出头绪。后来老师告诉我,选题一定要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工作基础紧密结合,一语点醒梦中人,顿时让我幡然醒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确定了“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用户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后,老师又提醒我“医学信息用户”和“医学高校信息用户”两个概念不能混用。在随后的指导中,老师反复强调题目新颖、大纲合理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论文大纲应紧扣主题,层层推进;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个问题只能放在同一处写,在这里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了,其他地方就不要再涉及;初稿甫成,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需要过渡,论文之间才能混然一体,二是提炼标题,标题应当凝练、贴切、醒目。
在撰写过程中,我遵循老师提出的“观点与材料”“详谈与略写”以及“过渡”等要点,在探索中完善、在郁闷中增补、在痛苦中删减、在思考中校核,无奈时在未名湖畔溜达,写不下去就去海淀图书城转悠,后来终于进入了在自信中调整、在愉悦中润色的阶段,历经日日夜夜的“煎熬”,六易大纲,最终完成了近60000字的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答辩之前,他曾郑重地告诉我:我不给你找人,也不赞成你找人。我们就是靠水平,“硬碰硬”过关!
通过撰写硕士论文,奠定了我的科研基础,训练了我的学术思维,我深切地感受到:后来我能在权威期刊上发文、攻读博士学位、立项国家社科基金、担任研究生导师,没有当年恩师最严厉、最规范的训练,这一切可能都无从谈起。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后来听秦老师言及,他是我国图书情报界学术泰斗周文骏先生的开山弟子。秦老师曾在文中深情评价自己的导师周先生为人正直、学养深厚、思维敏捷。长期的耳濡目染,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从周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使他受益终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周先生为了鼓励我学习,曾在系资料室内专门为我留言“学贵有恒”,我至今一直珍藏着。
二
秦老师说:“人生总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倘若能将兴趣与吃饭统一,那将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入北大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与我的个性有关,主要是不善于与人相处,喜欢与书打交道。”是啊,正是长时间养成的与书打交道和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才使先生的人生熠熠生“辉”。
对于系里老师们的授课,同学中那时有“三大嗓门”“三小声”的评价,秦老师被划入“中声”之列。他授课的声音不大不小、亲切柔和、娓娓道来,犹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让你没法分神。一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无论怎样旁征博引,都环环相扣,不偏离主题。二是能够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讲解的知识点,案例可以信手拈来,容易理解。第三,完全是干货。从头到尾没有废话,口才之雄辩让人叹服。
在北大执教的25年中,他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5门课程,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教材与著作6部,其中《情报研究概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信息分析与决策》是“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为“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秦老师1996年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基金会联合授予“全国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一百人),1998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北京大学桐山优秀教学奖,2004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2004年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聘为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
1998年,为迎接北大百年校庆,研究生院策划出版了《如歌岁月》一书。该书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后北大毕业的数千名博士生、硕士生中遴选出57人,集中报道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与发展成就。信息管理系除了后来担任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的杨学山外,还有秦铁辉。这些北大的优秀毕业生均为各学科的“精英”。
三
秦老师自幼家境贫寒。刚满5-6岁,就跟着大人去山上捡栗子充饥。上中学时,在校办工厂干过锻工、钳工和翻砂工,每周把学校厕所的粪便掏出来装上车运到学校农场几乎成了他的必修课。到暑假,他就去做一些如装卸工、“扛大个”、拉平板车等体力活补贴学杂费。但老师称自己是幸运的。他说,自己一个穷工人的儿子,从农村进入了城市,从小城市(长沙)到中等城市(武汉)再到大城市(北京),几乎读遍了全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武大、中国科大),还在全国顶尖的科研机构(中科院)工作13年,真可谓“福星高照”,这个福星就是中国共产党!
1962年6月,在距秦老师参加高考只有20多天的时候,其父在青海贵德县为保卫国家财产壮烈牺牲。事后,老师曾向父亲生前所在单位写信,请求去青海接替父亲工作,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祖国边疆。组织上鼓励他好好学习,接受国家选拔,学好了本领,到哪里都能报效祖国。他强忍悲痛,继续备考,最终金榜题名。后来,他成为大学同班同学中唯一的博士生导师。
先生说过: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于师德和师才,前者传承依靠老师的言行举止,后者传承依靠教材和教学。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唯恐辱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生毕业后留系任教,1985年至1989年曾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除了尽职尽责做好管理工作以外,他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临近毕业分配,他发现一个学生还穿着一双磨平了底的解放鞋,就私下交给这个学生800元现金,让他添置一点生活用品再去单位报到。
2003年至2006年他担任研究生班主任,班干部反映一个农村学生家中困难,一连几天都是咸菜、青菜就饭,秦老师就给了她1000元,又联系学工部让她做兼职。还有一位来自农村的研究生,自己上学还要接济读大学的弟弟,秦老师给了他600元解燃眉之急。老师说:钱不多,但我送去的是学校对学生的温暖,是对青年人的关怀。
有一次,老师到北大学五食堂吃饭,看到有学生把好端端的剩饭剩菜倒到垃圾桶中,还有学生洗饭盒怕手上沾油,干脆用半个馒头擦洗自己的饭盒。他想到当年自己参加春播秋收“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体验,想到农民种庄稼“粒粒皆辛苦”的艰难,心里很不是滋味。而当时碰巧又发现一个学生就着饺子汤(该食堂免费供应)啃馒头,老师上去轻声说:“孩子,我是北大的老师,我能给你买一个菜吗?”“不用,老师,谢谢您!我爸爸也是北大老师,他在下面买菜,等会就上来了。”菜虽然没有买成,但足以看出秦老师对艰辛劳动的尊重和爱生如子的真挚情怀。
十多年来,先生曾三次应邀莅临滨医讲学,每次均以渊博的学识和自然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2018年10月底,他作完报告回京后特别发来纸质信件,盛赞来我校期间感知的滨医情怀和师生活力。有的学生阅后在滨医微信公众号上为秦教授深情留言:感谢您的用心,见证滨医的成长与突破;感谢您的细心,看到滨医严谨治学的老师,敬畏知识的青年;感谢您的仁心,把知识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作者简介
曹高芳,滨州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1部,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