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元宵节撞上情人节——
让我们一起认知和体味节日的意义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年春节倏然而过,不觉又迎来了元宵节。传统的元宵节和舶来的情人节相撞,更引发人们关于节日的诸多话题。其实,节日就是一个全面狂欢的日子,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不管是“土节”还是“洋节”,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

■节日是一种生活的回味
  如果元宵节不是庆祝新年第一轮满月的出现、二月二不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那元宵节的饮食和二月二的一把炒豆也就不值得回味。在吃穿不愁的时候,更应该享受节日,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大凡五六十岁的人,想起小时候的生活,最期待和盼望的日子就是节日。春节不说,即便是马上就到的元宵节,也常常让我们充满期待。在农村老家,虽然没有大型的礼花放,但村里的大人们也常常自造土礼花。制造土礼花,先要找一块旧砖头,掏一个洞,再在另一面钻一个小孔,洞里放上生铁屑和火药,然后用黏土轻轻夯紧。元宵节的晚上,点燃土礼花,火药夹着生铁屑从小孔中喷射而出,仿佛火树银花。对于儿童来说,放礼花有一定的危险,老人们就特地买来可以提在手里的小礼花——“滴滴金”,点燃以后,硬币般大小的礼花就啪啦啪啦往下掉,如同那个好听的名称,滴落的是金,步步是金。还有一盏盏灯笼,提在手中,走街串巷,和新春第一轮明月相互辉映,照耀得庭院、村落一片光明。提灯上街,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驱妖辟邪。凡是街角旮旯黑暗的地方,都要用灯笼照一照,以驱赶邪恶。除了手提的灯笼,山东各地还要做面灯、萝卜灯。鲁西南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的十二属相灯,寓意消除病灾、人丁兴旺。而十二个月灯,则是对农作物和蔬菜月月有个好收成的祈愿。滕州山村的萝卜灯,要摆到山上去,从村口到山顶,仿佛一串珍珠挂到天上,十分壮观。至于博山花灯闹元宵,济阳、商河、胶州、海阳等地元宵节载歌载舞的秧歌会,更把春节的欢庆推向了高潮。节日活动的丰富多彩,也让开春的人们都有了一个愉快的好心情,有了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头。至于元宵节吃什么,好像没有太多的印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节日给我们的生活留下的只是吃,只是聚餐,只是填饱肚子。
  吃饭当然是天大的事情,贫穷时代的节日饮食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和种类,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却难以磨灭。二月二,龙抬头,在传统节日之中,算不上大节,但典型的节日食品同样让人难以忘怀。记得我们家最清贫的一个“二月二”,只有奶奶炒的一小瓢豆子,按现在的重量换算,顶多不过半斤,全家六口人,一个人只能分到一小把,我最小,小手可以攥得满满的。就是这几十粒炒豆,也同样让我们余香满口,心满意足地庆祝了百虫复苏的节日。加上清早家家用草木灰打(画)出的粮食囤,二月二的节俗让人过目不忘。相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会有同感。饮食是节日的食物符号,节日饮食之所以不同于平常的饭菜、让人念念不忘,根本原因在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如果元宵节不是庆祝新年第一轮满月的出现,不是预示新年的好兆头,不是借助光明驱除黑暗和邪恶,二月二不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没有打(画)粮食囤的习俗,没有炒蝎豆的传说,那元宵节的饮食和二月二的一把炒豆也就不值得回味。
  在吃穿不愁的时候,更应该享受节日,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节日是生活的感恩
  在最重要的节日时刻,不忘天地诸神,不忘祖宗先人,这是多么厚道的举动!多么善良的品德!敬畏天地,就是敬畏大自然!

  甲骨文的“年”字,图形表现的是一个人背着成熟的谷穗的样子。古人认为,庄稼走过了一个春秋,收获了,就是一年。先秦时期过年在十月,就是庄稼收获的日子,在农村,也叫净场的日子。地里庄稼收拾干净,一年的农耕劳作顺利结束,当然应该好好庆祝一下。首先是感谢苍天的风调雨顺,感谢大地的五谷丰登,其次是感谢祖先在天之灵的恩泽和保佑。感天敬地是对大自然的酬谢,感恩祖先则是对家族血脉的缅怀和认可。山东各地农家,院子里为何有一个天地桌?就是为了感天谢地,为了在旧历结束和新年开始的时候摆放供品、祭祀天地。记得小时候过年,饺子一出锅,首先捞出三碗,摆放在祖宗家谱前,接着捞出三碗敬天地。拜天地和接财神是家长最神圣的职责。小时候看着爷爷在摆满祭品的院子里虔诚地祭拜天地、祭拜四方,然后打开大门,来到路口,隆重地接回财神,那情景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其实,在我们老家,过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除夕上坟。和清明节扫墓不一样,除夕上坟不带祭品,因为上坟的目的是请先人回家和后辈团圆,共享一年的收获和快乐。因此,一到除夕的下午,田野里到处都是走动的人群,墓地里香火缭绕,村头高处,老人们还要面向祖坟,高声呼唤去世的先人早早回家过年团聚。在最重要的节日时刻,不忘天地诸神,不忘祖宗先人,这是多么厚道的举动!多么善良的品德!敬畏天地,就是敬畏大自然!平时或许忘了敬畏,年节之时隆重补上,至少可以净化各自的灵魂。如同西方的教堂忏悔一样,常怀敬畏之心,就能够常做善事,善待他人和身边的环境;常怀感恩之心,不但延续了家族的家风家规,也熏陶着自己的素养和品位。
  中华民族善良勤劳,从汉唐到宋元,之所以让世界刮目相看,就是始终有一条连绵不断的以感恩为主的道德根性贯穿整个社会家庭,贯穿不同的时代王朝。而传统节日,就是这条道德根性集中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假如邻里之间平时有了矛盾纠葛,但一到年节,在祖宗先人的感召下,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曾经的过节儿立马烟消云散,家族的血脉和邻里的情义也立马被回忆起来、调动出来、亲密起来。
  感恩有助于家庭家族和睦,有助于邻里关系密切,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稳定。

■节日是生活的艺术
  追寻传统节日,可以重新唤起我们的艺术基因,唤回遗失久远的艺术灵感,复兴体内的艺术本能和才华,把寻常的生活演绎得有声有色、五彩缤纷。
  和寻常过日子不同,节日生活丰富多彩,亮点是艺术。黄河流域是小麦的产地,节日的面食就做出了诸多花样。胶东半岛的大饽饽、面磕子、面鱼、面燕、枣糕、圣虫,不但显示着家庭主妇们面点、面塑的手艺和才华,而且还是走亲访友的最佳礼品、饮食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载体。节日期间的庄户剧团、民间扮玩、传统手工艺术等等文化表现,更让人们的艺术才华崭露头角、大放光彩。在节日的感召下,人们充分地释放、充分地发挥,吹拉弹唱,手舞足蹈,艺术的本能和灵气借助节日升华绽放。
  小时候过年,最佩服的是父亲写对联。不但给自家写,也给邻里写,常常忙好多天,乐此不疲。我们家的对联是父亲自己拟的,一年一个样,年年不重复。邻里家的对联,父亲也常常根据不同的家庭和爱好,书写不同内容的对联。年二十八,新写的符合各自家风家规的对联贴在门上,红红火火,满院生辉,满村都靓。村里有位老奶奶,窗花剪得好,一个冬天都不得闲,张家李家都去讨要,老人家的家人倍感荣耀。红纸剪成的窗花贴在白窗纸上,白天晚上都好看。而且,一幅剪纸一个图样、一个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历史与传说、生活与理想,就在乡亲们的手中,吉祥如意地展示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出自身边最熟悉的人之手的艺术,也感染着自己的家人、感染着自己的乡亲,让人们在年节期间倍感生活的情趣、精神的富足。
  生活困难的时代,人们尚且将精神生活过得如此充实,怎么到了要啥有啥的今天,反而感觉过节没意思了呢?没意思的原因就是没把生活当艺术,没把艺术当生活。追寻传统节日,可以重新唤起我们的艺术基因,唤回遗失久远的艺术灵感,复兴体内的艺术本能和才华,把寻常的生活演绎得有声有色、五彩缤纷。
■当元宵节撞上情人节
  古今中外,所有的节日都是生活的积累和提升,都有着相互借鉴的成长过程,只要能够净化心灵、展现真善美,传统节日要过,过过洋节也无妨。
  马年巧合多,除了和过去的某一年年历重合,而且元宵节还巧遇了西方的情人节,让元宵的明月和花灯沾上了一些洋气和异国情调。
  中国虽然以悠久的农耕社会著称于世,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深入人心,但中华民族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即便是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西洋的美术和工艺品也照样被珍藏在皇宫苑囿,异国情调也照样风靡在对外交往的海港码头,照样为国人所稀罕和青睐。节日同样如此。
  唐宋时期,节日众多,舶来的节俗也多。以七夕节为例,节日期间争相购买的泥孩儿“磨喝乐”就是来自西亚的吉祥物,据考证其来源于波斯的“雨神节”。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土,西方的节日也随之融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圣诞节、情人节等等洋节也追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的味道日益为年轻人所接受。同样是东方古国,日本的近代化从“和魂洋才”开始,在全盘西化、富国强兵治国方针的影响下,西方的洋节也一直是青少年们热衷的节日。记得在日本生活的时候,每当情人节到来,商店里热卖的是各种各样的巧克力,街市上也陡然增多了年轻的倩影,成双结对地徜徉在街头巷尾。而且,女孩子还要给心仪的男生赠送巧克力。这种赠送巧克力的新民俗发展到现在,还被分别命名,送给情人的是“本命巧克力”,送给同事上司的叫“义理巧克力”。无论是情人还是同事、上司,在接到女性巧克力的同时,也都要回赠礼品。
  日本女性主动讨好男性的情人节习俗,是日本文化独有的现象。中国不同,现在的情人节,掏腰包的是男性,女性享受的是男生的玫瑰,是男生邀约的西餐西点,是洋溢着西方情调的烛光和音乐。不管是女追男还是男追女,情人节带给恋人和单身族的都是一份情爱,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的元宵节,张灯结彩,人头攒动,也同样有着相亲约会的成分,有着情人节的意义。辛弃疾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时候,蓦然回首寻找到的就是梦中情人。可见,一个万众欢庆的节日,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可以让人们释放人的本性、人的善行、人的情怀。古今中外,所有的节日都是生活的积累和提升,都有着相互借鉴的成长过程,没有高低大小,也没有优劣好坏,只要能够净化心灵、展现真善美,传统节日要过,过过洋节也无妨。
  (本文作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