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的不仅是浮雕,更是文化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刚          

  墙上的浮雕不知去向,只剩下锈迹斑斑的支架和钉子,莫言铜像身子散落在附近的草丛中,头脚都不见了……这是记者连日来在小清河沿岸看到的场景。小清河两岸的文化浮雕自建成起就屡遭破坏,一些铜制浮雕竟被人撬去卖钱。
  看到12日齐鲁晚报C05版《小清河边名人青铜浮雕被撬》这样的新闻,说实话,一点也不奇怪,泉城济南建设这些文化景观后,总会遭到人为破坏,这似乎也是各个城市共有的怪病。
  记得省城在建设泉城广场时,就设计了大型钢铁、青铜雕像,开创了泉城雕塑建设的先河。当时修建的泉标,由于周边没有高楼大厦,显得格外高大雄伟,很快成为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建造之初,同样遭遇游人的涂鸦之痛,管理部门三番五次地去刷漆,当天刷干净了,第二天又被人涂上“某某到此一游、某某某我爱你”这样的字眼。无奈之下,管理者只好在泉标周边建起护栏,从此以后游人只能远观;而广场东头的文化长廊里,书圣王羲之手中的毛笔也被人无数次地折断;泉城路芙蓉街口老残听曲的铜雕,造型精美,寓意丰富,可白妞手中的鼓槌,断了又焊,焊了又断,折腾无数次。
  雕塑作为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仅是造一个景观,而是通过这组作品,去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的泉城济南,本当有文化雕塑的一席之地,供人观摩追思,唤起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引发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联想到泉城的四座毛主席雕像,现在已成赤霞广场、山师校园内的文化地标,而泉城广场的泉标、文化长廊,也逐渐成为省城的地标,慢慢成为一代人的精神记忆。这些都说明文化雕塑还有着沉淀历史的作用。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就在这些地标中沉淀。眼下这些被破坏的雕塑,与文化之城很不相称,被破坏的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个城市的文明。
  对于这种破坏行为,除了请公园、公安等有关方面加强巡查管理外,也希望广大市民能擦亮眼睛,积极监督举报偷盗、出售、回收这些雕塑的行为,让破坏行为无处遁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