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李贞寅乡土文集《故乡情》出版发行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贞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张帅                                    
  “每个写作者在创作上都应该有一口专属自己的井,井中之水就是创作生涯中常用不衰的永恒母题和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李贞寅就有一口属于自己的井,这口井就是他的故乡”。这是李贞寅的新书《故乡情》前序中的一句话。这本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文集日前刚刚出版,是李老一生生活阅历的心血凝结,是一位在长清这块人文厚土上成长起来的老人对人生智慧的感悟。 
  近日,记者来到李贞寅家中,就出版的新书对他进行了专访。

《老院·旧屋·轶事》记述童年往事
  《故乡情》中的“散文游记”,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用来回忆亲人朋友,记叙往事和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其中故乡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是《故乡情》的重要内容。李贞寅的老家在长清区张夏镇的小寺村,《灵岩志》记载“先建方山之阴神宝寺,后建方山之阳灵岩寺。”灵岩寺是由神宝寺搬迁而建的,小寺村的村名,也因神宝寺而得名。在《走进小寺村,探访西南峪》、《老院·旧屋·轶事》和《小寺村与李密的传说》等文章中,李贞寅描写了村里的一条条小路,一幢幢房子,一个个传说和回忆旧时的一件件陈年往事,让读者领略到了小寺村的山水草木,感受到小寺村人的淳朴和善良,乡村生活简单但不无聊。
  李贞寅告诉记者,小寺村自古盛产核桃、柿子,他的爷爷就从事果品生意,经常到济南、天津、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城市贩卖核桃仁、柿子饼,他的父母则耕作在农田里,属于地地道道的农民。按照当时各家的生活条件来讲,他们家在当地属于富裕中农。在《父亲的茶瘾》、《听妈妈的话》、《老院·旧屋·轶事》、《端午节的南瓜水饺》中,李贞寅通过记叙长辈所做的一件小事和刻画长辈的某一个嗜好,来追忆自己的童年,怀念自己的长辈亲人,牢记他们对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有些故事甚至催人泪下,令人久久难忘。“那时候,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获知渠道,往往父辈们的一句教诲就是对我们最大的精神鼓励。”李贞寅说。 
  在《艰难的求学路》、《榆钱菜豆腐》和《难忘那个年》等文章中,李贞寅回忆了在幼年求学时以及“大跃进”特殊时期的艰辛岁月,“如何吃饱饭”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大难题。在困难面前,全家人以苦为乐,通过自己的勤奋,在向往和期待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家人团聚的幸福和欢乐比什么都重要”。

30年教师生涯,换过8所学校
  李贞寅从1953年开始从事教师工作,起初在张夏镇当了三年的代课教师。1956年,李贞寅通过了县里的统一考试,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我做了近30年的教师工作,因为‘文革’和其他一些原因,工作地点经常发生调动,我前后换了8所学校从教。”在书中,李贞寅详细记叙了教师生涯的日常点滴,从工作到生活,从个人到集体,从师生情到乡亲情,用质朴的语言表现出了生活之难,人性之善。
  1962年,李贞寅从万德公社驻地的中心小学调到武庄学区的刁庄小学任教。“教室设置在一座古庙的大殿里,课桌板凳是用土坯垒成的,黑板是木板钉成的,挂在大殿的墙上,殿内光线非常暗,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李贞寅回忆说,那时候办公室、宿舍在一间屋里,厨房是搭起的棚子,做饭烧水用的“炉子”是用三块石头支起来的。“当时学校采取的是复式教学,一名老师一般同时教两个年级,有些老师甚至要担任一至四年级的全部课程,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全是‘一篮子挎’。我们到公社开会或学习要步行30多里路,早上天不亮就得上路,晚上天黑才能回到学校,两头都是披星戴月。”关于那段任教时的艰苦岁月,李贞寅在书中进行了详实的记叙。

四块手巾解决俩光腚孩上学难题
  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在《难忘的情谊》中,李贞寅初到刁庄小学任教,看到两个男娃子因为家里穷,直到上学时还全赤裸着,一丝不挂,连个裤头都穿不上。李贞寅疼在心里,但那时候每人每年只有三尺三寸布票,“没办法,我只好到武庄供销社自己掏钱买了四块不要布票的小手绢,到有缝纫机的老乡家里用两块手绢做成一个裤头,给那两个男娃子穿上。”对于李贞寅来说,这只是不足挂齿的小事,最让他铭记于心的是村里人对他的关心。当时国家供应的粮食标准每人每月27斤,村里人看李贞寅年轻,饭量大,为了不让老师饿着,村里不但为他把粮食标准提高到45斤,而且保证“不够,还可以再加量”。
  三十年的教师生涯,无论在哪儿教学,李贞寅总会利用业余时间挨家挨户家访,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到细处,赢得了家长与村里干部的一致称赞。“那时候处在特殊时期,工作生活虽然苦,可苦中有乐,苦中有甜,苦中有情,尤其在人与人相处中,可以看明白很多事情。”李贞寅感慨万千。

希望更多孩子 能阅读我的书
  1993年,李贞寅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经领导推荐,退休后他开始担任长清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一支雷锋似的团队》中,他写到,为保证区实验小学和石麟小学在校学生上下学时的交通安全,“关工委”和城区交警中队进行合作,在全区公安干警、卫生系统和教育退休的老同志中招募了30多名义务志愿者,“经过培训让他们佩戴上‘交通安全志愿者’的标志,手持‘请注意安全’字样的黄色三角旗子,统一着装,站在学校门两旁的‘家长止步’线外执勤。”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季,还是炎热酷暑的夏天,这些老年义务交通安全志愿者们已经坚持了7个年头,“这些老年人不就是些‘活雷锋’嘛!” 
  “《故乡情》是我这辈子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悟,一件件故事,一幅幅画面都是生长和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这本书就是我的人生回忆录。”李贞寅告诉记者,书中所有的文章他都采用平实易懂、贴近生活的文字进行描述,个别的生字僻词他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就是为了让各个层次的读者能够理解文章中所透露出的真挚感情。这本书适合作为本地教材,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发展变迁,了解祖祖辈辈们所生活的土地。“我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遇到了很多事,我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想这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心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