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亲戚间不再相互“换钱”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对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来说,或许对于“拿红包”这件事是最有感触的,他们不像老年人从小没收过红包,自然也没有什么渴望;他们不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小时候已经能收到几百元的压岁钱,对这笔收入已经淡然。今年40岁的杨先生说,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长辈分给他的压岁钱虽然只有一块钱,但却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现在的孩子动辄收入上千,那股高兴劲却远远不够了。
  杨先生和妻子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两人月收入加起来在八千元左右,这次过年他俩一共包了三个红包,分别给双方老人,还有一个留给上小学的女儿。“我父母家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所以收下了这个红包。”杨先生说,而他的丈母娘说用不着怎么也不肯收,那笔钱放在桌上半天后,又回到他的手里。
  因为两方老人以前都是农村的,收入有限,所以给孩子的压岁钱比较少,加上他和妻子准备的600元钱,以及其他长辈给的钱,女儿这个春节一共收到了1500元左右。“我们同意孩子自己拿着这笔钱,不过用的时候要经过我们允许。”
  “从我的孩子出生后,我就和平辈亲戚商量好了,彼此之间不给孩子压岁钱。”杨先生说,其实大家都有经验,所谓的压岁钱不过就是个形式,你给了我的孩子,我就得给你的孩子,而且钱数还得统一,谁家“吃亏”都不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不就是在相互换钱么,既然如此,压岁钱本身的意义已经没了。
  杨先生回忆说,他上小学时压岁钱只有一元钱,有时候只有五毛。“虽然钱少,但是长辈分我们压岁钱时那股高兴劲真是现在没法比的。”而且长辈们分孩子压岁钱也不包含“换”的成分,年初一那天不管哪个小伙伴上他家拜年,他的母亲都会塞上五毛钱给孩子“添岁”,而他去别人家拜年时也会有所收获,虽然钱不多,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压岁钱”。
本报记者 王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