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六大“招聘陷阱”警方列出应对策略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春节假期刚过各行各业开始陆续开工,传统上这也是求职者开始找工作的高峰期,然而各种各样的招聘诈骗也往往在这一时期卷土重来,针对这一情况枣庄警方专门列举了一些典型招聘诈骗方式,供广大求职者参考。
  陷阱一:拉业务
  以征求储备干部、内勤、办事员等为幌子,求职者进来后发现自己却被要求干和招聘时说明的完全不同的工作,各种任务指标被压下来,掉入拉业务的陷阱。
  陷阱二:买课程
  有些单位招聘时打出诚聘“某某师”的信息,如美容师、会计师、电脑工程师等,并许以高额薪酬,以此吸引求职者。对于那些不具备条件的求职者就宣称可以开设培训课程,让求职者先来上课,等完成课程拿到“某某师”资质后再正式入职。实际上是让求职者先购买课程或者产品,求职者花了钱后往往留不下来。
  陷阱三:假合同
  这样的单位一般没有实体的业务,却装出实力雄厚的样子,利用过时或者伪造的证照合同进行虚假招聘。劳动合同协议书上的印章大多模糊不清,求职心切的求职者往往也不会在意,等最后被骗了钱财却发现为时已晚,即使骗子公司不搬家,上当的应聘者也无可奈何。
  陷阱四:抵押金
  劳动部门其实早就明文规定,任何单位招聘员工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的押金,或者以身份证、毕业证等作抵押。但仍然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以便于管理为借口向求职者收取押金,或者抵押身份证、毕业证。企业在收取押金或者证件后便为所欲为,求职者陷入困境。
  陷阱五:试用期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试用期,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长的甚至超过一年,并且要求求职者缴纳一定数额的培训费。但一些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以各种理由“清理”求职者。因为处于试用期,老板还不给报酬。如此一来,求职者就为老板白白贡献了好几个月的劳动力。
  陷阱六:黑中介
  骗术高的黑中介往往吃了甲方再吃乙方,有时候甚至可以在明明没有工作岗位的情况下虚设就业岗位赚取求职者的中介费。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以劳务派遣为名诈骗、打着知名企业招工旗号进行诈骗等都是黑中介惯用的吸金伎俩,求职者务必小心。
    本报记者 袁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