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车站”刻刀下重现风采
木雕艺人复原老济南风貌,酝酿举办“传统文化主题展”
2014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金志明小心翼翼为作品安装窗户。          实习生 闫云婷 摄
  ▲群艺馆里展出的木雕作品《老火车站》。      实习生 闫云婷 摄
  杨崇华正在为“济南传统文化主题展”做准备。       实习生 闫云婷 摄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里,一座《老火车站》木雕作品勾起不少老济南人的回忆。其创作者金志明在木雕艺人杨崇华的指导下历时近两年完成这一作品。接下来杨崇华打算以此为中心,复原更多老济南风貌,留住济南文化的根。

本报见习记者 许亚薇 万兵 实习生 闫云婷                                   
  耗时两年完工
花镜涨了50度

  “金老师心灵手巧技艺高,就是找不准目标。”说起为什么要“重修”老火车站,杨家木铺第四代传人杨崇华幽默地说。
  两年前金志明退休了,做得一手好木工的他想要做点啥,但是心里却没谱。杨崇华得知后,就担当了策划、顾问的角色。就这样,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潜心制作济南老火车站。
  没有图纸是两个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金志明和杨崇华在网上搜索大量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图片资料,在模糊的影像中一点点完善出设计图。在细节上,两人同样没有可供参考的比例,只有在雕刻中不断摸索讨论,依靠记忆和照片资料对比修改。
  “早上睁开眼就开始琢磨这个。”金志明的老伴说,62岁的金志明整日连续在工作台前雕刻,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除了三餐的时间,几乎全扑在老火车站的制作上,一直到晚上睡觉才依依不舍地放下。
  “夏天天热,就在外面雕刻。”老伴说,自从开始制作老火车站,金志明的视力也越来越不行了。记者注意到,金志明雕刻的老火车站,房顶的每片瓦均匀保持在每片间隔5毫米,墙壁上的砖块更是精致,每行每列均匀排列。即使是年轻人,看着老火车站房顶和墙壁上细致雕刻的纹路都免不了眼花,更不用说年过六旬的金志明了。“老花镜涨了50度,得换了。”老伴儿称。
  而不善表达的金志明也说,不是不想休息,只是一想到还有一堆事儿等着,心里不踏实。对此,杨崇华一语中的:这是入了迷了。
  “其实最早制作的老火车站,钟楼是半面的,后来越看越觉得效果不好,就推倒重来了。”看到成品的人大概不会想到制作过程中还有这个小插曲,杨崇华提起来神色里透着一丝惋惜。但是,金志明只是低下头笑了笑。倾注了大半年心血的作品废掉重来,无论是谁,都会心疼。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制作也算顺手。一年半后,这座木雕老火车站出现在了济南人面前。在杨崇华眼里,这是“圆了老济南人一个破碎了的梦”。
济南传统文化主题展
正在酝酿中

  从杨崇华和金志明合计着制作济南老火车站开始,一个更大的计划也在同步酝酿着。杨崇华准备牵头举办济南传统文化主题展,用一种仪式留住老济南的民俗和传统文化。
  金志明的济南老火车站已经制作了两年,钟楼已经完成,后续的候车大厅正在制作中。“到时候我们把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手艺人和代表作品组织起来,以老火车站为中心,搞一个反映济南地区的大型传统文化展。”杨崇华话语间显得有些兴奋。
  除了金志明制作的济南老火车站、杨崇华制作的官轿马车,杨崇华还计划着邀请泥塑大师薄自洋、面塑家董凤岐等济南地区知名传统文化艺术家制作主题展中需要的内容。“已经和他们联系过了,具体的实施还要进一步讨论。”杨崇华说道。
  街头挑着担子剃头的,推着小车卖货的,娃娃放鞭炮的,大姑娘、小媳妇,赶集的,拉洋车的,说书唱曲的,还有章丘打铁的……这些都是杨崇华规划中的场景。用杨崇华的话说,一定要生动形象地描摹老济南的景象。“到时候我要亲自写解说稿,当解说员。”杨崇华自信满满。
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其实,所有的这些努力,对杨崇华来说,都是“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的方式。“现代化的大潮把传统文化冲击得支离破碎,很多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可能在你眨一下眼睛的时候,就丢失了。”杨崇华说。
  杨崇华也坦言,失传是他所担忧的问题,也的的确确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杨崇华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掌握了木雕技艺,但现在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将技艺传承下去。
  “毕竟不能养家糊口,”杨崇华说,自己的作品从来不会明码标价出售,这对他来说是爱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一旦成了赚钱的手段,其艺术的本质也变了味儿。但偏偏木雕又是个极耗时、耗精力的手艺,因此学徒也很难全身心倾注在这上面。
  “作品上走的每一刀,都带着我的思想融入在我的作品中;我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带着我的创意和文化,它是灵动的、有情感的。”在杨崇华看来,手工木雕是冰凉、没有感情的机器不能替代的,也是手工艺术的灵魂所在。
  “我无法阻止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消失,但是,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减缓消失的速度。”杨崇华的希望,是让更多的子孙后代见到传统文化实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