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飘逸,意溢画外
——李颠先生焦墨山水欣赏
2014年05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龙腾施财
  虾趣图
  白云山中访古人
  李颠先生为齐鲁晚报读者题写祝福语
  苍山飞瀑
    艺术家简介 
  李颠,字残人,号半狂。1934年生,河南巩义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杂志社专业画家。
  半个世纪以来,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积数十年之经验创钢丝皴法,将其运用于泼墨、泼彩的山水画中,更增其作品的浑厚、古拙及典雅之情趣。先生尤善焦墨山水,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并被日本、法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友好人士收藏。山水精品长卷《中华山河颂》,值国庆55华诞之际被毛泽东纪念堂郑重收藏。
  艺术创作是一门充满感情的创造性劳动。绘画虽是静止、无声的视觉艺术,画家却通过形和色的构筑,艺术地表现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而又意溢于画外,感染着人们。古都洛阳80岁的李颠先生是一位感情充沛的焦墨山水画家。他用那支饱蘸着情感焦墨的画笔描绘出令人亢奋、深思、神往的焦墨万象、大千世界。光与墨的交响、动与静的对比、大小的较量,奇妙地构建出李颠先生焦墨山水画的画境与诗意。
  李颠老先生说,自己原先是学油画的,那时的油画才刚刚传入中国不久,不被国人所理解。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学油画,是因为小时候,爷爷是生意人,常常跟他讲市场规律:贵是买的人多卖贵了,便宜是卖的人多买少了,你买的东西,别人如果有就求精,别人精了就改行,所以就改。李颠先生开始热衷于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曾涉足于传统的十八皴技法,后来又研究泼墨山水画。本身学习西方油画的李颠,认为现在传统的中国画,应该有革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开始接触和学习张仃先生的焦墨山水,强调和白对比极致,但对于云和水的描绘都比较简略。李颠研究琢磨了数十年,把西画中的某些合理的素描理论运用到焦墨山水画中,初步实现了运用焦墨描绘水与云,及从浓到淡至白的渐变过程。
  所谓“墨分五彩,全靠水当家”,也就是说没有水的渗化无法实现墨的层次变化。即焦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焦墨画是采用不借助于水的渗化作用的一种画法,李颠先生说:“如果我的笔上渗了水,在笔尖沾一点点的墨,画在纸上就会晕开,渐变过程就完成了。焦墨画就不同,焦墨画是不渗水的,就要把握力的轻重度,来画出灰面色调。”运用西画的理论,“洋为中用”把透视,解剖学,光影效果运用到焦墨山水创作中,画中的瀑布流白都是油画的技法,何乐而不为呢。
  八十岁的高龄还坚持全国“巡演”,是因为李颠先生有一个古怪倔强的脾气。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到处跑,还画画,他说:“我80岁了,还吃饭呢,等哪天我不吃饭了,就不画画了。我认为巅峰需要不断地努力去攀登,其实艺术的巅峰是不存在的,我宁愿死在半山腰上,也不愿意躺着吃喝。把这种焦墨山水画法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的山水与现实中的山水零距离。”
  李颠先生的焦墨山水画作品,具备个性化的当代焦墨品格,他在传统与现代的互相参照中,筛选传统的笔墨语言,汲取西方现代构成的表现形式,对传统与现代进行双向解构重组,寻找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构图开和自然、焦墨飘逸而具有格局,以一种精妙的艺术语言书写心性与意绪,在“物”与“我”之间营造着新林的境界,删繁就简,以空白示人,错落有致,以焦墨的“飞流”理念定节奏,以焦墨的“厚黑”定风格,实现向“我”与“心“的过渡,他的作品有黑与白,光与暗、实与虚的对比,是在严格的谐调之基础上构建的,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本报记者 郗运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