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不是拉帮结派
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各方纵论中美俄日等大国关系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月21日,北京,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与会各国嘉宾握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间,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最懂得和平之珍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6月21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这样说道。6月21日至22日,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举办,7名外国前政要、近50位驻华大使、110余位中外智库领导出席了会议。在本次会议上,面对激变的国际局势,围绕中美、中俄、中日等数对大国间的双边关系,与会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本报记者 王昱           
中美博弈 “坦率”交流有碰撞
  “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现在的态度比较悲观。因为作为一位美国官员,我和我的同事正越来越失去热情。”21日,第三届和平论坛的开幕式上,围绕中美关系问题,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作了如是的开场白。
  这位退休的美国前高官西装笔挺、高挺的鼻梁上架着黑色细边眼镜,看上去风度翩翩。可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位学者范儿十足的小布什总统的智囊,当天却投下了本次会议上第一颗重磅炸弹。在声明自己“将坦率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后,哈德利发出连珠炮似的一连串质疑。他表示,虽然他本人十分赞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提出的“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观点,但他认为,中方近期的一些举动,至少在美方看来没有实践自己提出的这一观点。哈德利称:“我知道中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如果把这些行动结合起来看,其他国家都会怀疑中国的动机。我想知道的是,中国能否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牺牲短期利益?”
  哈德利还指责说:“中方在亚信峰会上提出,‘亚洲国家的事务要由亚洲国家自己主导。’这个背后的含义就是要把美国从亚洲的安全架构中赶出去。”
  22日,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孙建国在午餐会上以点名的方式对美方的态度予以了直接的回击,他在演讲中说:“针对美国长期对中国进行的大范围、高强度抵境侦察,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斯基的质疑提得好。他说,‘假如中国海军舰艇在美国西部巡视,美国会有什么感受?’”
  针对中美双方目前存在的分歧,哈德利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有非常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非常不同的国际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中美双方在政府官员间、领导人之间、学者之间进行广泛的战略对话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双方加深了解,欣赏彼此的不同,而不是让这些不同成为双方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障碍。”

中俄走近 到底好到啥份上
  “本届会议上,中俄关系的走近也许是最不存争议的议题。”在会议闭幕后新闻发布会上,本届会议的秘书长、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介绍说,“只不过,中俄双方到底好到什么份上,这个问题存在争论。”
  事实上,于21日进行的题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与全球安全”的分小组讨论也间接印证了这一判断。参与该讨论的中方代表是资深外交家、原驻俄大使李凤林。会场上,他一口流利到烂熟的俄语和满头的白发,让人不禁回想起中俄在历史上曾经以兄弟相称的那个时代。而李凤林在演讲中似乎也丝毫不回避自己的这一“属性”。他开门见山地表示:“今天发言的人都是讲俄语的人,我们都是在思想上统一的人。”李凤林高度评价了中俄之间的友谊,称中俄不仅有共同利益,还有共同的世界观,并将中俄志同道合的诱因直接指向了美国,他表示:“中国和俄罗斯所要的东西并不多,我们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建设自己的国家,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复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我们想和平共处与各个国家合作,而不是屈服于某个国家的操纵,即使是美国的操纵。”
  不过,紧随李凤林之后发言的俄方代表、卡尔加诺夫教授在阐述中俄关系时则显得较为谨慎,“在过去很多年里,在中国有反俄的情绪,在俄罗斯有反中的情绪,为了消除双方的戒备心理,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卡尔加诺夫教授介绍说,“当然,目前在个别地方、个别时间,这种反感情绪在俄罗斯还会有所体现,比如对中国在中亚的疑虑和不安。”
  在谈到经济问题时卡尔加诺夫教授说:“今天我们达到这种高度的互信,我们开始在投资方面达到一定的突破。”“当然,”他再次使用了这个词汇,“考虑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安全和稳定,我们会为各国提供平等的投资环境,包括中国,也包括日本”。
中日争锋 交往到底图什么
  “电影《冰雪奇缘》在全世界非常受欢迎,片中的冰雪皇后能冻结所有的东西,但是她最终发现真正控制她魔力的并不是她的恐惧,而是别人的爱,这部电影显示了时代的主题,也显示了人们之间的和谐,这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在21日的开幕式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以这样的比喻为其演讲做了收尾。
  算上本届,这位日本前首相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世界和平论坛”了。而当真正面对面时,本报记者发现,这位日本政界知名的“亲华派”比想象中要谨慎得多。在简单的寒暄过后,他爽快地和记者交换了名片,而这张递来的名片上,鸠山由纪夫首相将自己名字中的“由”换成了“友”。根据鸠山先生自己的解释,这是为了展示自己友好的理念。
  在回答记者“如何看待安倍首相目前的外交政策”的提问时,鸠山先生的话题似乎也没有离开“友”这个字眼。“所谓的价值观外交,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就搞友好,搞合作,而对于中国这样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就不搞友好不搞合作,这样一种思维其实并不算外交。所谓外交,就应该是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怎么样去开展合作,只和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拉帮结派,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不过,稍后进行分组讨论时,让人隐约觉察到鸠山先生的理念目前似乎还是个“童话”,因为中日之间的确在为啥交朋友的“理由”上缺乏共识。“2006年,安倍第一次执政以后,麻生太郎到北京,发表演讲时说中日友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互惠才是目的,我听了以后印象非常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在分组会上回忆说,“就是说,日本将中日关系的原点从道德的高度下降到了相互趋利的地步。”李薇指出,事实上中日之间目前关系的死结之一,就是双方交往的原点没搞清楚:“对于战略互惠这个词汇,中方的解读是战略和互惠,既要有战略互信,也要有经济互惠。但日方强调的则是战略性的互惠,就是说两国之间只有经济互惠关系。这其实是双方从一开始就没有说清楚的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