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路纬七路上
百年“阜成信”的记忆与传说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修旧如旧的阜成信东记
   □台应新
  2008年年底,当一名维修工人铲掉拱形大门上方一层层砂石灰后,一块刻着“阜成信东记”字样的石料牌匾就逐渐显露出来,不多日,由此向西只相隔一个路口的“復成信西记”的牌匾也被挖掘整理出来,一时间给我们的文史学家和市民百姓带来了很多猜想和回忆。在一些老济南人的记忆里,“復成信”三个字应该是“阜成信”。什么时候把“阜”字变成了“復”字(注:“復”是“复”的繁写体)?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

  当你走到经二路纬七路时,沿街路北有一幢外墙是碎石和青砖装饰的二层楼房,这就是修旧如旧的“阜成信东记”旧址。据史料记载:祖籍东昌府堂邑县(现今聊城市)的棉花商贩王协三,于1908年在济南商埠区开设了“阜成信棉花行”。
  王协三是个精明的商人,他带着几个帮手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做起了从堂邑(今聊城)到济南中大槐树街之间运送和贩卖棉花的生意。就这样持续了几年,王协三拥有了自己的宅院和贩运棉花的马匹。再后来,随着棉花生意越做越大,王协三相继在经二路363号和369号置办房产创办商号,于是“阜成信东记”和“阜成信西记”的牌匾也就被高高地镶嵌在拱门上方。
  今年年初,我再次来到经二路363号实地查看,发现大门口原来挂着某某会馆的两块牌子已经摘掉,只留有一块“山东省仓储协会”的金黄色铁皮牌子,拱门上方“阜成信东记”的牌匾依旧泛着淡淡的金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济南商业储运公司工作。当时公司机关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济南市经二路纬七路363号大院内。起初认为这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想不到它竟是历经百年沧桑的“阜成信东记”旧址,会给我带来挥之不去的记忆。
  据说“阜成信”当中的头一个字“阜”字,是王协三当年请清末的一个老秀才专门给起的,“阜”字有盛、多、大的寓意,意思是家业兴旺、商业繁荣,是个非常吉祥的字。“成信”的意思是凡事必须讲诚信,买卖才能成事、生意才能兴旺。在上世纪20年代末,掌门人王协三去世后,“阜成信”的事务就分别交给了两个儿子掌管,王玉岩是大掌柜,分管棉花行的经营,二掌柜王玉珊负责外联事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从王协三去世后,“阜成信”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大掌柜王玉岩就把“阜成信”改为了“復成信”,意在尽快恢复“阜成信”昔日的辉煌。现在“阜成信东记”临街外墙的老虎窗下方,还留有十块匾额,字迹清晰可见,上面分别刻着“无欺”、“求富”、“为善”、“勤俭”、“忠厚”、“兴旺”、“惠工”、“广进”、“通商”、“诚信”二十个大字,这就表明“阜成信”已经持有了勤俭持家和诚信经商的“企业文化”理念。
  由于我曾经在“阜成信”的旧址工作过,三十多年前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清晰的。进入3米多高的圆拱形大门,是一条宽约4米、长不足30米的南北方向过道。从过道的中间左拐,就迈入了红漆斑驳、雅致精巧的二层楼式四合院。院内青砖铺地、房顶红瓦起脊,抬头环望四周,二楼屋檐下大红的立柱、绿色的护栏和旋转一周的回廊,显得整个小院古香古色、别具一格。四合院的“天井”不小,我们在院子里做广播体操、打羽毛球,都显得绰绰有余。
  院内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处带遮阳顶棚的木制楼梯,沿楼梯拾级而上,就是当时习惯称呼的“上层建筑”部门。每个科室大都是以二间房子的自然形式独立隔开,办公面积基本平等。我当时就在二楼北面的宣传科担任科员,整天趴在写字台上抄写稿件,发放文件,收集资料。
  二楼旋转的回廊为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如果去组织科、知青办,就沿着回廊向东;如果到武装部、基建科,就顺着回廊向西;如果看见对面劳工科、工会的同事们,可以倚扶护栏招手问好,甚至喊上一嗓子,与对面相约相谈。平日里,科长在里间屋办公,外间屋就是我耕耘的田地。夏天,屋里蔽日凉爽、自然通风,坐在门与窗的通风处誊写稿子,感到的是微风习习,再热了就把一双赤脚伸向木地板来个亲密接触;冬日,靠窗办公、阳光直射。享受着阳光下的温暖;累了,就倚在门外走廊的栏杆上,眺望屋脊上晃动的树梢儿,困了,就嗅着墨香伏案小憩。如果年青的同事之间想在两个楼梯和一圈贯通的走廊间来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恐怕再睿智的“猫”也不会抓住上蹿下跳的“老鼠”。
  如果想嗅一嗅当年“阜成信”的味道,还是从东南角的楼梯上来,到右手边的工会办公室里做一番浮想联翩。在公司所有的办公室当中,哪一个都比不上工会布置的那样宽敞优雅。工会里有两间通透为一体的大办公室和一间藏书室,雕刻着花边的实木推拉门、宽大厚实的木地板、仿古式吊扇、黑亮的写字台和结实的书橱等,都显露着清一色的古朴凝重,是当时保持原有典雅特色最为完好的办公室。
  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会里那条厚约三指、宽约40厘米、长约2米多的木板凳,它漆黑光亮,四条腿内侧都有一个半弧形雕花木板与板凳底面衔接,非常结实牢固,一个人很难搬动它。我们平时到工会里开会或闲聊时,都愿意抢着坐板凳,因为它既宽绰又比平常椅子矮一些,坐上去非常舒服。到了中午,它又是我们的“床”,大家都会争抢着躺在既宽又长的木板凳上“眯一会儿”。我在“阜成信”旧址工作了十年,后来想想,这条民间不多见的实木板凳,是不是“阜成信”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