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饺子入伏面
民间四季食俗大全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翟伯成               

  过年(春节),旧时民间要做许多面食,作为年食和留在正月间吃。做圆形面食,上端刻十二凹缺,叫“蒸月”;做圆仓形面食,叫“蒸仓”;做十二生肖面食叫“蒸属”;又蒸鱼、猪、狗、鸡、元宝等形分置家中各处,节后食用。龙山镇一带,过年家家用小米及玉米面蒸一种加佐料的饭团,叫发糕,取其谐音“发高”;还用小米面加枣做成面食,叫粘粘糕,取其谐音“年年高”;百姓过年必吃豆腐,取其谐音“都福”。
  正月初五为“五马日”,章丘普遍吃水饺、吃面条。但忌讳吃蒜,因为蒜和“散”音相近。
  正月初七为“人七日”,一般吃糕、吃面条。山后寨乡在此日一般都吃渣豆腐。
  立春日吃“春饼”。白面做薄饼,或玉米面煎饼,卷葱吃。吃“萝卜”,名为“咬春”。
  正月初十俗称“庄稼生日”,要蒸小米干饭供天地众神,人也于这一天吃干饭。
  正月十五,普遍吃元宵。旧时,农家有自做元宵的,团馅为丸,蘸水,用簸箕盛糯米面,置丸其中,反复摇动,使面一层层沾上,故而叫摇元宵。有的地方还有用豆面做各式灯盏的,节间点燃,节后收残灯,切条代豆腐熬菜,别有一番风味。
  正月十六,高官寨一带吃水饺,名曰:“煮蝼蛄。”
  正月二十五,称“龙凤日”,此日要吃面条,名为:“龙凤面。”
  二月二,青龙节,吃面条,称“龙须面”。以糖水浸黄豆,晾干、炒食,名“炒蝎豆”,有的还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至今盛行。高官寨则称“炒携豆”,且专送给老师吃,据说是为了纪念孔子。有的地方要把过年(春节)时留的最后一点年(粘)糕切块用油煎着吃,过此则再也没有年糕可吃了,因而乡间希望继续已结束之事时,就说:“还想二月二那一碗糕。”
  三月三赶“香火会”,又称“小媳妇节”。节前新媳妇回娘家,三月三回婆家要带回许多面塑的燕子,广泛送人。
  清明节必吃鸡蛋。寒食日,章丘有些乡镇如双山旭升村一带民间有吃卷煎饼、生食苦菜的习俗。
  四月初八为浴佛节,民间多游山寺,取松花干作糕,以避瘟疫。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大部分地区还喝雄黄酒,吃青蒜苗和小白菜。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章丘境内高官寨和绣惠一带有过半年的习俗。传说,光绪年间,瘟疫流行,死人无数,经高人指点,提前过“年”后瘟疫才能停止,时值五月,于是人们就提前于六月初一过年。以后相互仿效,以求禳灾。民间以为半年节是一个麦季丰收后的庆贺节日,所以,这天要吃新麦面粉包的水饺,家家要接闺女,请女婿,热闹非凡。
  六月六,晒衣节。黄河乡、高官寨有吃炒面、备荒粮的习俗。
  夏至,章丘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有些地方有用青麦粒磨“碾转”吃的习惯。
  伏日,吃面条,俗话说:“立秋饺子入伏面。”
  七月初七,普遍有吃巧果的习俗。常做小面食、油炸,称为“花儿”,有民谣:“七月七,炸花吃。”姑娘们则在七月七这天做面食供“姐姐”(织女)乞巧,面食多种多样,如面塑果、瓜、小鸡、小猪、金鱼等等,无物不可做。
  八月十五中秋节大都吃月饼,并摆瓜果、月饼祭月,俗语曰:“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除了吃月饼以外,绣惠一带旧时还流行做“月鼓”,也叫“月糕”,尤其以绣惠堂字巷鸿祥点心店做得最有名。
  九月九,重阳节,旧时章丘各地必于这天蒸枣面花糕,名曰:“菊花糕。”有的地方叫“重阳糕”,也像月饼、元宵一样作为礼品相互馈赠。重阳节也必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绣惠一带有食白菊花的风俗。
  冬至,俗称“过冬”,必吃饺子。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龙山一带民间则用小米(一般为黏米)加枣做腊八糕。取其谐音“爬高”。此外,农村还有腌腊八蒜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辞灶,吃糖瓜。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吃时粘牙,供灶王,意在粘住其嘴巴。龙山一带民间则用小米面做茶汤,祭神。章丘大部分地区则吃素面汤或杂面汤,饭后又吃灶的“糖瓜”。有民谣唱道:“灶王爷,腿儿弯,提里克拉上西天。我见玉皇诉诉苦——吃了糖瓜扒杂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