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岛花蛤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贾乐玉

  养马岛花蛤产于养马岛前海的黑泥滩,外壳上有白色斑点和条状花纹。这种花蛤个大、壳厚、色黑、肉肥、味美,深受牟平人民的喜爱。1989年,我初来牟平的时候,第一次认识了养马岛花蛤,此后20多年我对它的了解日益加深,对它的感情与日俱增。我像当地人一样,从心里爱上了它——这种爱既饱含着对牟平特产海味的由衷喜爱,更融合着对养马岛名山秀水和风土人情的深切体验。它似细流涓涓流淌在我的血管里,如海潮滔滔激荡在我的心头,成为我情感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9年4月,我大学毕业前到牟平找工作。这之前我只听说过牟平这个地方的名字,正可谓人生地不熟,下车后听着车站广播里嘲哳难懂的牟平方言,游子离乡之情油然而生,不想留下来几成定局。但牟平师范老校长的热情很快让我消除了他乡异客的感觉。他向我介绍了“江北第一镇”的牟平,介绍了师范发展的前景,随即带我游览了养马岛。养马岛的山色海景让我流连忘返,转眼间红日西斜,赤霞满天,已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我们来到前海,放眼一看,偌大一个海滩上黑压压地聚满了人,入岛时风起浪涌碧波荡漾的景象早已消失;数不清的男女分散在黑色的滩涂上,就像夜空里布满了一颗颗星星。他们或蹲或立,潮尽处,人们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铲子,弓着背不停地挖着;滩涂中心尚留着几大块水,几个人在没腰深的水里使劲地拖着大铁耙,时不时地抬起铁耙往柄上拴着的网里捡拾着什么。
  我正疑惑,老校长笑吟吟告诉我:“他们是在赶蛤!如果你这个大学生有兴趣,我这就陪你下海!”我的心早就被那些海中奇珍吸引住了,巴不得下去一试身手,听了校长的话,脱下鞋扔给司机就跑到海滩上,石头划破了脚也不感到疼。校长换上胶鞋,吩咐司机提了个水桶,跟在我后面。踏着淤泥,我们来到了滩涂中心地带的水里。由于没带工具,只能徒手在水中扒拉。我下水不久,就摸到了一个大大的花蛤,那高兴劲儿就像捡到了一个大元宝!以后每次出手,都有收获,水桶里的蛤渐渐地聚成了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摸了四五斤蛤。校长说:“初次下海,不但没有呛水,而且收获颇丰——哈哈,晚饭我们多了一个菜!”那时,“下海”是很新潮的词语,校长用在这里,一语双关,我暗暗佩服校长的幽默!当天的晚饭是在校长家吃的,其他的菜肴我现在早已忘记,只记得那热气腾腾的满满一大盆花蛤和扑鼻而来的清香海鲜味儿。那天晚上,我不知吃了多少花蛤,20多年后的今天,那海,那滩,那冒着热气的花蛤,那沁人心脾的香鲜味儿,仍是记忆中一道清晰亮丽的风景!
  因为养马岛花蛤的诱惑和老校长热情的挽留,我当时就决定留在牟平。工作以后,我迷上了赶小海,只要天气允许,我就臂挎提篮,手把铁铲,到海滩上赶花蛤:水凉时,在退了潮的滩涂上挖;天热时,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摸。常常,阳光晒黑了脸,晒糊了背,手指肚磨破了皮,但我却浑然不觉,直到大海开始涨潮,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家的路上,看着那沉甸甸的收获,劳累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劳动的人是幸福的”,这样的时刻,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因为价廉物美,养马岛花蛤也成了我待客的佳肴。每逢远方的亲朋来牟平,我总是要拿清水煮蛤招待他们,并向他们夸赞养马岛花蛤的妙处,介绍养马岛花蛤的吃法。那些不了解花蛤妙处的朋友开始往往不以为然,有人甚至显得不屑一顾,但品尝过之后他们无不叹服,无不夸赞;对此尤物,他们往往像饥饿的孩子,饕餮之相尽显,别的菜肴尚未动筷,那盘子花蛤却早已被风卷残云般地收拾干净。一方水土必有特定的风物,养马岛花蛤就是养马岛这片特定的水域奉献给世人的风味独特的珍珠,它以味道鲜美、外相淳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许多朋友来牟平吃海鲜,指名道姓要一盘养马岛花蛤,足见养马岛花蛤的知名度。
  这一辈子,我见过各式各样的蛤蜊,也吃过不同地方的海鲜,但能在我心中留下回味的却只有养马岛花蛤,这肥美淳朴的花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