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语】
2014年09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120年前的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惨败,邓世昌壮烈殉国。
这场战争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宿命,甚至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东亚政治格局。当失败的阴影还盘桓在我们心中,回望那场战争,仍有诸多迷雾待解,腐败、战略失误、劣质炮弹等,屡屡被人提及。
不过纵有再多侥幸,哪怕对历史复盘,在那个甲午年,“天朝上国”被“蕞尔岛国”所败,也绝非偶然。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轰轰烈烈30年的洋务运动,“只变事不变法”,中国虽已船坚炮利,却仍是“前现代国家”,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基本已建成“现代国家”。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国家进行战争,自然是败多胜少,而“假变法”在“真变法”面前也原形毕露。
没有人能站在历史的对岸,战争的亲历者表现出了向死而生的勇气,他们用铮铮铁骨演绎了旧体制的悲歌,给沉闷的中国社会以极大震动,促成了之后中国的思想启蒙,继而触发整个民族的警醒。
自此,中国开始了沉痛的转身,深反思,图变革。这场战争现代化意义上的转折点作用,不能不被重新审视。甲午战争证明,中国要进行比洋务运动更坚决的变革,但百日维新难破利益藩篱,让清王朝继续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以甲午为镜,变革唯有脱胎换骨才能让国家强大,而不及肌理的改革,在任何时候面对外部挑战,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或许是今天纪念这场战争的应有之义。 (龚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