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与船客
2015年0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
  我每年都要去对岸看望年迈的父母,父亲过世后,我也常去看望母亲。因此,这些年我就成了威海至大连往返轮船的常客。去年暑假我再度搭乘白天的滚装船前往大连。舱内闲来无事,我就漫步于甲板远眺大海,忽地抬头望见一大群海鸥围着大船同行鸣叫,一些低空飞行,一些紧贴海面,另一些则在船的桅杆周围盘旋不停。那天正好晴天,碧海蓝天与海鸥、轮船交相辉映。洁净的海鸥展开翅膀飞翔,不愿舍船离去。就在这“天人合一”的画面中,我顿时感到久违了的来自大自然深处的亲切问候和阵阵暖意……
  不知不觉,甲板上已聚集了不少船客。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嘿,哪儿来这么多海鸥啊?飞得这么低,原来还有这玩意儿。下次一定带个钩子来,肯定能钩下几个,这海鸥一定很好吃!”一位中年妇女随即问:“海鸥肉能吃吗?”“当然能吃了,还是绿色食品呢!”一位衣着时髦的年轻姑娘随口答道。她的话还引来一番热议。
  “小孩儿,把你手里的火腿肠放到那个墩子上,等海鸥来吃了,看看能不能捕到它们。”一个中年男人说。“嗨,直接在火腿肠上抹点毒药,不就抓到海鸥了吗?”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提出建议后引来一阵哄笑。“海鸥真的能吃吗?”一位看似学生的大男孩儿问道。“有啥不能吃的?吃海鸥肉肯定跟吃天鹅肉差不多。”中年男人回应道……
  随后,听到的都是该怎样抓到海鸥吃肉的声音。我相信,这些船客中肯定有不想吃海鸥的人,也肯定有人暗地鄙视这种言行,那几个想吃海鸥的船客只是跳出来说话了而已。我在美国访学时,曾拍摄了不少动物的照片。照片中的野鹿、野兔、赤狐、野鸭、松鼠、臭鼬、浣熊等动物与附近的居民、校园中的师生融洽相处,那画面令人倍感和谐温暖。当我把这些照片拿回来给国内的一些朋友看时,有几位朋友说的第一句话竟然也是:“这么多野兔和野鸭,美国人怎么不抓着吃啊?”
  吃,怎么一看到动物就想到吃呢?是不是国人过去经历的苦难太多,总想着法儿去吃东西,先把肚子填饱才是正事?吃,无伤大雅,谁离开吃都不行,谁也别笑话谁。1942年的河南就饿死了三百多万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场“三年自然灾害”,更是成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要是没有吃的,什么都干不成。可当下的中国,早已不用再为吃一口饭而拼命了,为什么还要如此这般地只想到吃呢?人们精神上的诉求和灵魂上的满足,只能来源于简单的“吃”吗?除了吃,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吧?
  要是从文明历练、文化传承、道德自觉、法制规范乃至宗教自律等方面来谈,以上船客们的言行似不难破解,但这需要一大堆解释。就是解释了,恐怕有些国人也难以听进耳去,也似乎听不懂。他们中的不少人心里想的根本不是该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而总是充满敌意地将动物视为敌人并杀死,食其肉而后快。这是缘于什么的悲哀?是文化的糟粕或毒瘤,还是过去黑暗的多代生存困境留下的后遗症?这么多船客,有老有小,想必受过各类专业和职业教育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无论在哪个层级的学校受教育,恐怕都没少接受道德品质教育吧?可为什么大家都在趋之若鹜地谈论吃海鸥呢?是我们的社会环境令这些人欲罢不能?还是国人的本性就是残忍的,压根儿没有同情心,没有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传统?这些好像都不是。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电影《一九四二》还原了当年中原地区的那场特大饥荒,再现了当时百姓经历的磨难,可当银幕上一次次出现骨瘦如柴的灾民为活命卖儿卖女的场景时,观众席上却传来阵阵笑声。当影片中的乡村牧师为冻饿而亡、死不瞑目的人祈祷时,当从饿死的母亲怀中滑落出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时,当日寇飞机把无辜的灾民炸得血肉横飞时……观众席竟有窃笑之声——这声音实在太刺耳穿心了!鲁迅先生曾言“改造国民性”,他早年就是从影片中看到同胞被侮辱和残害后因悲愤而“弃医从文”的。他警示:中国人的精神正在得病,医生可以治愈身体的病,却治不了国人灵魂的病痛与精神上的麻木。
  其实,别说吃海鸥,在中国的餐馆酒楼里,成千上万只野生动物被猎杀,而吃客们则兴高采烈地享用。在物欲膨胀的当下,在拜金已把许多人的精神、道德乃至起码的同情心都吞噬的时候,如果我们再不去尽快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不去下大力气纠正种种荒唐乃至颠倒了的道德观,如果让我们在污浊混沌的风气中变成贪婪、麻木、毫无同情心的经济怪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要打多少折扣?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上,大话、套话、空话甚至假话盛行,而真正的“公民教育”少之又少。“假大空”盛行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和低俗文化的张狂。所以,能不能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国民,会不会用发展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运行准则来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敢不敢用健康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体系来约束国民,善于不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的行为准则有机结合并融入国民意识,从而形成崭新、健康、向上的“新国民性”,是对当下中国转型期的一个巨大考验。海鸥与船客之类,不就很令我们警醒吗?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