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园寻梅记
2015年0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听说大明湖遐园有梅花,我便去寻找,找了半天,哪有啊?百树千枝,差不多的样子,独不见梅花。
  生在济南城,我却从来没见过梅树。梅花于我是书画上的花朵,开在宣纸上,丹青凝香。再就是文字中的梅花,真真是“望梅止渴”,只解其意,不得其魂。
  我看到的第一枝梅花是栽在花盆里的,很精致的一个盆,纤秀的一枝。不知道这是什么花,怎么数九寒天还能开出这么灿烂的花?就问管理人员,他们告诉我,这是梅花。
  啊,这就是梅花呀!书里读过,相见竟不相识!按图索骥的经验要不得,把《卜算子·咏梅》背得烂熟,竟不识尊容。我对梅花有了第一丝敬意。仔细端详,古人所说一点也不错,铁骨绒花,傲雪凌霜,在群芳纷谢的季节里一枝独秀、卓尔不群,梅花在我心里写满珍贵。
  可是我想寻找梅树,那种种在土地上的梅树,却总是与之失之交臂。我到南京去,在紫金山麓拜访了梅花山的梅。那是一个夏天,梅花落了,梅子摘了,梅树上枝叶葱茏,那些树真的很普通,普通得像泉城的苹果树。错过了赏梅的季节,与梅的花色香韵失约。任何事物都是有季节的,我不后悔,看着那一片梅园,梅依然没有失去“她在丛中笑”的气节。此去七里是王安石的半山园,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罢相的王安石来到这里结庐为家,他的家极其简陋,李碧《王荆文公诗笺注》说,“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没事的时候他喜欢骑驴走走,驴是他自己买的,离任时宋神宗送给他一匹马,他却总骑自己买的驴,也不坐配给他的轿,走在路上似村夫野老,谁都不知道他是归田的宰相。他喜欢这片梅花,说“野馆萧条无准拟,与君对植浪山梅”,情寄寒梅,身似梅骨,心倾梅魂。
  公元1804年,宋元丰七年,苏轼来了,他刚结束了一段流亡生活,复职汝州团练副使,路过金陵,取道来看望王安石。昔日一对朝堂上的政敌,为着熙宁变法势不两立,在各自遭到人生沉浮后在梅花园里揖手致敬。是什么胸怀让他们走到一起?是诗缘?是佛缘?都不是,是梅缘!是梅的风韵浸润了他们的心灵和情操。
  工夫不负我,一趟趟地去遐园寻找,从深秋找到寒冬。终于在一片枯槁的枝条上看到了花苞,原来梅树在这里!平时它和一般的树一样杂居在一起,分不出高下贵贱,当繁茂的枝叶落尽,梅树以自己的勇气别开生面。它的结苞让我与它相识,我期待着花期。
  在一次次的探望和闻讯中倦怠。一天清晨寒风凛冽,开始,风送来大地的体香,是都市里闻不到的,只有旷野山林才有的香,渐渐那香混进了奇异的味道,沁入心田,一下子让人振奋起来。寻着香走去,香把我引到遐园,一片花色顿时映入眼帘:遐园的梅花开了,不让人察觉地悄悄开了。千朵万朵梅花与飘洒的雪花共舞,点燃我们心头的温暖。梅的花讯告诉我们,春天从这里开始了!
  没有一种花如梅花那样把传统与当下联系起来,联系得这么紧密,牵绊着赏花人的情思。一想到梅花,无数的诗句就从它的枝头开出来,一朵花一首诗,数也数不尽。满树的梅花满树的诗,站在梅树下,沉香幽幽,直袭人的灵魂,那是诗魂的香。
  毛泽东的《卜算子》在万千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他洞彻千古看到了梅花的不争春和丛中笑的高洁,这是别样的情怀。古往今来,英才辈出,有几人唤起春天的绿,又融入那无边的绿中,不张扬不显赫,只用自己的铁骨绽开骨子里的香呢?
  济南的梅花终于开了。夏日的荷,冬日的梅,一个出污泥而不染,一个凌寒枝而不凋。这应是济南的精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