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流人才,做不成一流事业
人大代表呼吁,改善人才引进机制
2015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8日的分组审议会上,代表们各抒己见。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本报记者 李楠楠

  “围绕创新设计和制定持久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人才问题”的论述,而人才引进问题在人大代表分组审议的现场引起了很多代表的热议。
医院建好了,却引不来专家
  “我们医院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开始陆续往里搬。”市人大代表、芝罘医院副院长于凌云说,改扩建后医院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以前床位少,现在有400张床位,作为二级甲等医院,很多常见病都能在这里得到有效治疗。
  “硬件提高了,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得到解决,就是人才问题。”于凌云说,“按规定,医院的床护比要达到1:0.6,床位增加了,但护士数量却没跟上,另外更重要的是高层次的人才和专家引不进来。”
  “要进医院要通过事业编考试,医院院长说了不算。”于凌云说,“引进专家,不光院长说了不算,找人社部门也说了不算,还有好多部门,一来二去专家迟迟引不进来。没有一流的人才,医院的医疗水平很难提升。”
  “有些地方在探索实行医院法人治理制,其中就有人才引进的问题。”于凌云希望,人才引进机制更灵活一些,以便引进更多的专家人才。
人家都招录完了,咱这刚发公告
  “这个问题,我们毓璜顶医院也存在。”市人大代表、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杨军说,“医院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没有自主权,医院招聘往往都是通过事业编考试招录。”
  “一方面人家南方城市引进人才的政策灵活,另一方面是各个地方招录的时间不一,不少地区招人才往往春节前就开始动手了,而我们的人社部门招录时间一般在六七月份,这就造成了人家都招录完了,咱们这边才刚刚发布招录公告,之前看好的人才等不了咱们,人家早到其他地方工作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匹配问题,治疗大病的医生必须是具有大思维的高水平的一流人才,而现在仅仅依靠人社部门的统一招考,很难有区分度。”
211、985毕业的不一定都是人才
  现场还有代表认为,现在大学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变成“普及教育”,因此,要引进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应该限定在211、985院校毕业的学生,因为在普遍区分度不高的情况下,还是高考成绩最靠得住。因此建议,可否对一流人才的引进设定一定的门槛,提高区分度,这不是一种歧视,而是一种科学的人才匹配。
  对此,市人大代表、烟台长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曲敬阳认为,引进人才不能唯学历论,211、985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是人才,清华、北大以及海归毕业生一样有“啥也不是的”,学历只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多研究一下选人的办法和方式方法,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出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