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希望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足球的快乐。
本报记者 胡建明 摄
去济南交校路小学采访之前,就听过一些与他们有关的足球故事。有人说,他们的足球历史很耐听;有人说,他们的战绩很辉煌;有人说,他们的教练很“厉害”……
这所有的故事串在一起就是:教语文的老师李波,在转行当体育老师之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带领着学校的足球队夺得了2011年首届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足球比赛(小学男子组)冠军。
这其实不只是故事。如今,李波老师还在带领着他的队员们,朝着新的足球梦发起冲击。
本报记者 胡建明
机缘巧合 教语文的改行教体育
说起济南交校路小学,很多人还有些陌生。这所学校在2009年1月,由原来的济南市堤口回民小学和济南市八里桥小学合并而成。但如果说起这里的足球教练李波,不少人都还记得。
去学校的路上,借买饮料的机会,记者向学校附近的一家商店老板打听是否知道李波,他沉思了一会儿说:“就是那个戴眼镜的老师吧,原来教语文的,后来改行当了体育老师,还带着学校的足球队获得过足球比赛的冠军。”
在交校路那一带,李波算是“名人”。当年率队夺得冠军之后,省内不少媒体都采访过他。交校路小学副校长孙浩介绍说:“当年有一位记者,在学校跟踪采访了李老师一周才成稿。稿子见报,图文并茂,快一个整版了。那报纸我至今还留着。”
早在好几年之前,济南就已经陆续推广校园足球。当年苦于师资力量受限,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足球教练。交校路小学刚合并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之前教语文的老师李波,在2010年主动提出了转行教体育,而且还接下了带领学校足球队训练的重任。
边学边教,带队一年就夺冠
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语文老师,怎么就想起转行当体育老师了呢?“一是因为学校缺体育老师,二是因为我确实喜欢体育。”李波说,当时转行当体育老师自己觉得没问题,但让他带足球队训练,就有点犯难了。
“我喜欢体育,但很少踢足球,可以说就不会踢。但既然已经接下了这个担子,我也不能退缩。没办法,我就一边学,一边教。”李波说,为了了解更多的足球动作技能,他碰上足球比赛就看,一边看还一边记笔记。当然,教育系统组织的足球教练培训,他也都参加,“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这样,他和学生们一起训练,一起成长。据李波介绍,刚开始带队的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没有什么功利性,心想反正孩子们喜欢踢足球,那就带着他们玩呗。”虽说是玩,但李波对训练内容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如果谁动作做得不到位,他会一遍遍纠正。
让李波高兴的是,孩子们都非常配合他的工作。他所谓的“配合”就是孩子们很能吃苦,不管训练多苦多累,没有一个孩子放弃训练。
交校路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试点学校,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50%,其余大部分是城中村住户的子女。不怕吃苦,是这帮孩子们共同的特点。
就这样,带队训练一年,李波就和孩子们走上了冠军领奖台。李波至今还记得当年在潍坊参加决赛时,对手都是坐着私家车或者是豪华大巴去潍坊,而李波的队伍则是坐着绿皮火车去的,“8月份啊,那天气多热啊……”
再接再厉,让孩子们体验“快乐足球”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除去足球训练,李波每周还要上16节正常的体育课。“刚接手体育的时候,有激情,好像就不知道累一样。现在年龄大了,回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感觉精力不大够用了……”但即便是这样,李波也没有放弃学校的足球队。如今,他们每周都要训练四次,每次一个多小时。
“那次能夺得冠军,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也有各种机缘巧合。现在,还有人问我,能不能再带队拿一次冠军?我觉得拿不拿冠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从踢球中找到快乐。”李波说,现在国家大力扶持校园足球,他和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平整的草坪上踢球,“在塑胶场地上踢球一不小心就会受伤,能有块草坪就好了,哪怕是块人工草坪也行啊。”
他的学生们也都这样认为,六年级学生杨紫宇告诉记者:“踢球是最能让我感到快乐的事情,只要能踢球,我不在乎场地怎么样,也不在乎是刮风还是下雨。当然,要是场地能更好一点儿,我们玩起来会更舒服。”
让李波高兴的是,现在校园足球的推广和普及,划归到了教育部门,“之前属于体育部门在推动,很多政策与我们学校不接轨,现在好了,以后校园足球的推广能更顺畅一些了。”
“像我们之前即便是拿个冠军,也就体育部门给发个证书奖励之类的,但这些证书到了教育系统没有用武之地。评职称的时候,我们即便是有成绩,也没法加分。如今,不知道这种情况会不会好转。把这些东西都理顺了,每个学校足球教练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