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卢氏教你如何交良友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卢氏后人卢赞一在翻看族谱。 朱洪蕾 摄
  清朝中后期德州卢家大院复原图。 王守栋供图
     德州卢氏是明清时期运河区域兴起的最为显赫的文化世宦家族之一,一门八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庠生多达130余人,有“六代八近士,一门三翰林”之誉。
  卢家曾经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卢家人慎交友,交良友的特性,在族谱中作为家训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科举功名之外,卢家最为使人所称道的恰是其良友众多。
  本报深度记者 朱洪蕾   

  吴敬梓唯一手迹写的是与卢家交情
  “玉门关外狼烟直,毳帐穹庐特角立。鸣镝声中欲断魂,健儿何处吹羌笛……”这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所做诗《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由文史大家丘良任先生在故宫博物院偶然发现,成为吴敬梓传世的唯一手迹。
  这首诗竟与德州卢氏有莫大干系。诗中的“雅雨大公祖”,指的就是德州卢氏在清代的代表人物卢见曾。
  卢见曾,号雅雨山人。清乾隆五年(1740年),已经50岁的卢见曾,因为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得罪了扬州当地的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遭诬告被发配塞外二十五军台。
  发配边疆是凄凉的,众友人送卢见曾出塞远戍,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特意绘制《雅雨山人出塞图》,39岁的吴敬梓在画上题诗《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这首题诗后来从原图中被割截另行装裱,现藏故宫博物院。
  德州市档案局(馆)调研员、研究馆员张明福认为,在题诗中,吴敬梓称呼卢见曾为“大公祖”,而称自己为“治晚生”,可看出吴敬梓与卢见曾之间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题诗内容也透露出他对卢见曾获罪充军塞外愤愤不平。 
  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先生所著《吴敬梓评传》,多少能帮人了解吴敬梓与卢见曾的关系。吴敬梓的诗最后一句“蔽芾甘棠勿剪伐”,“甘棠”源于诗经,后人在称颂有德政、泽及人民的地方官员常用“甘棠遗爱”一词,吴敬梓以此称颂卢见曾,不仅切合他们的关系,个中更有亲身感受。
  两人的交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间。雍正末年,卢见曾任江宁知府期间,认识了为人豁达并富有文采的吴敬梓。乾隆元年(1736年),46岁的卢见曾第一次出任两淮盐运使,此时的吴敬梓35岁,家室开始没落,于是他被聘为卢府幕僚,而《儒林外史》的写作就在此期间开始。
  乾隆十八年(1753年),63岁的卢见曾第二次出任两淮盐运使。翌年,吴敬梓赶赴扬州,再次投靠了卢见曾。这时的吴敬梓,已经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没多久就因病去世,年仅54岁,卢见曾承担了一切丧葬费用,还资助其家人。
  当年,卢见曾的座上客众多,如戴震、惠栋、郑板桥等著名文士。而与他们相比,吴敬梓当时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卢见曾也没有对他特别看重。然而,对于家道没落的吴敬梓来说,卢见曾的赏识和资助至关重要。
  吴敬梓对卢见曾的友情牢记在心,还把他写进了自己的《儒林外史》。张明福认为,《儒林外史》第7回、22回、29回均提及两淮盐运使荀玫,实际是隐指卢见曾。第7回叙述了荀玫的进阶之路,从中秀才到殿试中第三名进士;第22回中,以荀玫所作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便难”,点出荀玫已任两淮盐运使;第29回中,更通过衙门书办的口,透出荀玫被朝廷查办,“董书办道,荀大人因贪赃辞官了。就是这三四日的事。”让人一看就知道荀玫的生活原型是卢见曾。
  广交文士,写首诗都能有七千多人和
  76岁的德州卢氏后人卢赞一居住在德州黄河涯镇金庄,距城区约十公里。清明过后,村外的马路两侧,开满了桃花。
  自1999年退休,卢赞一一直致力于传播德州卢氏家族的文化。他遗憾地说,在德州黄河涯镇纪庄,卢见曾之子卢谦在致仕后建造了占地上百亩的卢家大院,后来被称为“相府”,可惜民国时毁于大火,这让今日德州已难以找到卢家辉煌的痕迹。
  尽管如此,卢赞一说,德州卢家的一些作风一直被传承。比如卢家人一贯喜欢交朋友。明末的卢世傕仰慕杜甫,曾修筑一园子,内设“杜亭”,用于交游会友,饮酒赋诗。他不仅与德州及附近州县的文人交游,而且与当世文宗硕儒亦过往甚密,如文坛领袖钱谦益等,无不与他把酒吟对。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诗人,而卢世傕酷爱杜诗,两人以“钱卢”并称于世,并经常围绕“杜学”交流。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钱谦益获释,离京南下。中秋夜,卢世傕等众友人为钱谦益饯行,钱谦益写下五言组诗答谢。此前,钱谦益身陷囹圄时,卢世傕不避嫌疑,远接高迎,慷慨相助。
  卢家人交友广泛,但他们会谨慎选择朋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与卢家人做朋友。德州学院历史系教授王守栋介绍,卢家人对如何交友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交友更重视对方的品行。
  在研究过德州卢氏家谱后,王守栋发现,卢氏家训中记载:“交友最宜谨慎,辨其邪正,察其是非”。而如何分辨正直与邪恶的人,卢家人有清醒的认识,“大抵正直之人,不肯苟且迎合,遇事却有公论。邪僻之人,则惟知趋势附利,伺人意一位喜怒,至稍有利害又引引嫌自避,或假仁假义以行其似,或藉声援以结其心。”
  卢见曾一向爱才、重才,不问出身,只论学问,在他身边,逐渐汇集了一批文人学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按照公历算,这天是4月20日,恰逢谷雨,故乡德州的桃花早已盛开,居于扬州的卢见曾邀郑板桥、金农、袁枚等友人集于红桥,举行休禊,即一种诗人雅聚活动。卢见曾作红桥休禊诗——《翠华甫过,上巳方新,偶假闲暇,随邀胜会,得诗四律》,之后众多文人相和。据同时期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卢见曾赋诗之后,相和者竟达数千人之多,“其时和修禊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一时盛况空前。
  其中,山东老乡兼老师、康熙年间的文坛盟主王士祯也参加了这次修禊活动,为卢见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从而确立了卢见曾乾隆初期文坛盟主的地位,终成一代巨匠。
  被判极刑前,纪晓岚冒死通风报信
  认清楚一个人是不是知己,不在于能否共富贵,而在于能否共患难,或者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卢见曾宦海浮沉几十年,两度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受挫。乾隆五年(1740年),卢见曾因被诬告出塞,门生夏之璜、朋友汪履之甚至以身相随,陪他在塞外待了四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引案”发,乾隆要求严查,查案人员最后查到了卢见曾身上,此时的卢见曾早已回家养老,但仍被判绞刑、抄家。据张明福介绍,当时有4名朝廷要员冒着被杀的危险,通过卢见曾的儿子给卢见曾通风报信。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在乾隆身边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晓岚。纪晓岚与卢见曾交好,曾将长女嫁给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因为私心,两淮盐引案结案后,纪晓岚被发配乌鲁木齐。清廷的处分决定写道:“纪昀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
  被抄家后,卢见曾之子卢谦受到牵连,被发配塞外军台,卢家人生活困难。此时,卢谦的亲家长山袁氏伸出援手,将卢谦家人接到家中。三年后,卢见曾被平反昭雪,但是家已被抄,无法生存,卢家人最后寄居长山袁家达四年之久。
  患难识知己,日久见人心。在卢家遭到巨大困难的时候,朋友纷纷伸出援手,使得卢家能再次奋发。后来,卢谦的三个儿子全都考中进士,其中,卢荫溥在清道光年间成为内阁大学士。
  卢家中人,为官者众多,在官场上,选择朋友非常重要。选择清正之人为友,则会向他们学习,一身正气;与贪腐之人为友,则免不了被他们拉下水,同流合污。他们谨遵这样的教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时至今日,通讯如此发达,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择友就显得更为重要。卢赞一说,“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朋友,那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