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两黄金意味着什么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玲珑金矿,位于龙口和招远交界处的一座日军炮楼。寇润涛 摄
  ▼巍巍的玲珑山下,不仅蕴藏着金矿石,还记载着一段日本侵略历史。 寇润涛 摄
     □徐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抗战前的陕甘宁边区,不仅近代工业缺如,连锅碗瓢盆都要靠外地输入,且农业生产尚处于开荒丢荒的原始状态。
  据记载,抗战前陕北23县中,有不少县份财政收入尚不足自身每月仅360元的政府开支,其贫穷即可想见。
  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没收款”为65.3万元,占年度收入的55%,勉强支撑下来。但1937年“没收款”数量急剧下降,2月初,毛泽东几次致电周恩来:“红军已无伙食费”。
  抗战初期,边区财政主要靠国民政府拨发抗日军饷和国内外进步人士捐款。1938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的黎玉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亲身经历和感受到党中央的财政紧张和拮据,提出利用山东胶东和鲁中地区产金的有利条件,向中央输送黄金,支持延安的财政经济,缓解中央压力。
  此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秘密运往延安,抗战8年,总共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运送了13万两黄金。那么这13万两黄金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与根据地财政收入比较:
  与山东抗日根据地财政收入比较。1938年八路军入鲁初期,部队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没有固定的收入。1939年建立募集队,与群众募捐相结合,维持部队生存。
  从1940年起各区逐渐停止捐募,开始有正规收入,财政好转。但1941年—1942年日军疯狂“扫荡”,根据地大大缩小,有的根据地“东西一里地,南北一枪穿”,“财政”状况可以想见。1943年财政开始好转,收入增加。是年胶东、鲁中、鲁南、滨海、清河各区财政收入分别为:15680537元、22433977元、38662605元、67118635元、20629840元,总计164525596元(北海币)。1943年7月虽然规定1北海币等于2法币,但实际多于2法币,姑且以此比价计算,是年全省财政收入约为3.3亿法币。再按照1两黄金等于1.75万元法币计算,则山东根据地财政收入约为18857两黄金,约为输送到延安13万两的14.5%。
  1943年12月,1北海币等于5法币,以此计算,山东根据地全年财政收入为822627980法币,同以1两黄金等于1.75万元法币计算,财政收入约为47007两黄金,约为输送到延安13万两黄金的36.2%。
  与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比较:
  1941年皖南事变之前,国民政府拨款是中共中央及军队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按照台湾“国史馆”秦孝仪所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1937年—1940年国民政府拨给八路军、新四军军饷及其他拨款分别约为600万、878.4万、926.9万、1004.4万,共计3409.7万元。1936年100法币等于30美元,以之折算,约等于1022.91万美元。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总统发布公告,宣布美元贬值,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1022.91万美元折合515458两黄金,是13万两黄金的3.97倍。按照中共《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1937年至1940年国民政府所拨军费分别为192.8万、448万、500万、499.7万,总计1640.5万元,按1936年比价,合492.15万美元,约折合24.8万两黄金,是13万两的1.91倍。
  1941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分别约为1960.5万元、3.48875亿元、32.01亿元、50亿元(边币)。1941年—1942年虽然政府规定边币与法币比价为1:1,但是大致围绕2:1波动,1943年—1944年大致围绕10:1波动。以此计算,1941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分别约为980万法币、1.744亿、3.2亿、5亿法币。1945年财政收入约为16亿流通券,1流通券等于20边币,即约为320亿边币。1943年3.2亿法币折合黄金18285两,也即13万两黄金约为陕甘宁边区1943年财政收入的7倍。
  其次,与等值货币和粮食比较:
  折合法币。1943年下半年,中央银行以库存黄金委托中国农民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在重庆按牌价每两1.75万元出售现货。按照1943年1:1.75折价,13万两黄金为22.75亿法币。按照1945年1:4.198折价,13万两黄金为54.574亿法币。
  折合美元。1944年6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后,黄金与美元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的价格仍为35美元。以此计算,13万两黄金约为800万余美元。
  折合粮食。据1942年4月—8月对滨海区调查,根据地、敌占区、游击区粮价差异并不显著,13万两黄金1942年在滨海区分别约可以购买5.99亿斤小米、6.5亿斤高粱、4.99亿斤小麦。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军民勒紧腰带向中央输送巨额黄金,对陕甘宁边区支持之大、对中共领导各根据地抗战贡献之大,勿用再加一词一语以说明矣。但是两点必须强调:
  第一,由于有些资料缺失,有些资料数据相互歧异,条件所限输送延安的金条金块定非国际市场交易的足金,再加上货币比价和物价变动不居等因素,所以上述数字只具有相对意义,只能大体反映13万两黄金的含义和作用,不可绝对视之。
  第二,不能无限夸大13万两黄金对陕甘宁边区的作用。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仅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成功解决了边区军民吃饭问题(这可是“第一问题”),而且还建立了工业和金融业,发展了商业,使边区经济和财政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山东根据地输送黄金虽对边区财政经济有帮助,但边区军民自己的努力才是决定性的。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刘志浩 王晏坤     

  很久之前,玲珑山就有“玲珑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尖斗砂子半斗金,牧师窃牛囚金洞”的传说。
  从招远城往东北方向16公里的玲珑山上,分布着2000多条可供开采的金矿脉和1000多个古老的矿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玲珑金矿。
  4月,乍暖还寒的初春里,玲珑山上早已绿意盎然。我们在招远与龙口交界的一处山顶上,见到了日本兵当年留下的一处炮楼。
  射击孔、瞭望台……三层高的炮楼内,岁月侵蚀不了历史的残痕。透过射击孔,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日本兵居高临下地监视着不远处山窝里的玲珑金矿,还有山脚下不断运输黄金到龙口港的招黄公路……
  招远《黄金志》记载:1939年2月27日,日军小川支队和汉奸刘桂堂部侵占招远城,第二天就占领了玲珑,叫嚷着:“宁失招远城,勿失玲珑矿。”
  眼前这座炮楼就是日军在玲珑矿区屯驻的中队所修。这样的炮楼,周围山上之前有七个,附近到处是电网、铁蒺藜。
  日军强抓民夫修公路,残酷屠杀百姓。仅在九曲一村,就集中杀害三十多人,血流成河。有许多70岁以上的老人曾亲眼见到日军杀人。
  如此残忍,只是为了眼前的黄金——仅在占领初期,日本人就将1936年至1937年间原玲珑矿已采出贮存的20万吨矿石全部掠走,冶炼净金16万两,存入了日本正金银行。
  日本人在招远疯狂掠夺黄金的同时,一场“虎口夺金”大戏在悄无声处开始了。
  1939年冬,中共胶东区工委书记苏继光接受了一项特别的任务:率领部分同志到招远搞黄金。那一年,他27岁。
  据《烟台文史资料》记载:“接受任务后,苏继光头戴破毡帽,身穿烂棉袄,腰扎草绳子,装扮成一个挑柴火的,来到招远蚕庄,并在龙口码头老工友的帮助下,混在上班的矿工人流中进入金矿。”
  蚕庄距离玲珑直线距离大约26公里,招远《黄金志》主编张丕基告诉我们,由于玲珑金矿储量巨大,日本侵占了玲珑金矿后,对其他小矿根本看不上眼,所以,招远并未被日军完全占领,蚕庄金矿当时被国民党杂牌军孙务本控制。
  “男的下矿井挖石头,用背筐将石头背到竖井底部,用辘轳把矿石挽上地面,再用锤子把矿石打成黄豆粒般的小石子。女的则昼夜不停地推大磨,把石子磨成石粉。”经过多年研究和走访,张丕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矿工的悲惨命运。
  和矿工们一样,苏继光每天在矿底下摸爬滚打,一到晚上,他就走门串户,宣传革命思想。矿工们虽然不了解他的身份,但觉得他处处为工人着想,都把他当做靠山和主心骨。
  苏继光把工人们团结起来后,并赢得当地最大的矿主“许小眼”的信任,利用“许小眼”私藏的几十条枪,组建起8支工人护矿队,最终将孙务本的杂牌军赶出矿区。
  控制了蚕庄金矿后,苏继光等又潜入日军控制的玲珑等金矿,秘密建立抗日组织。
  在苏继光的领导下,矿工们经常对矿石“偷梁换柱”,用烂石头换下高品位金矿石,在矿井下将金矿石砸碎带出来,再秘密运往延安。
抗战日记(三) 东进山东
  苏蕴山
原115师司令部机要科长

1938年2月
于山西。1日至19日 在石庄镇休整。
20日 到郭家掌,70里。
21日 到大麦郊附近,17里。
22日 到高家条,70里。
23日 休息。
24日 到金村,五六十里。
25日 到交口,数里。
26日 在交口休息(中数日未记)。
3月至8月
3月4日 在东庄,70里。
从3月5日至8月10日均未记日记。但大略情况可记一下。
3月4日 从双池地开始南进。经澧县附近向太宁吴城前进。
3月16日开始,在午城井沟作战,与敌108师团一部战斗至18日,胜利很大。毁汽车三四十辆,(缴获)枪支军用品甚多。
4月初,(343)旅向汾阳、孝义北进。4月初至8月这段时间都在孝汾地区转来转去或休息,打了一些小的伏击。在石象村休息了一个多月。
8月十五、六日 回到师部工作,到碾头。1月17日到8月十几在旅工作约7个月也。
8月20日至9月11日 都在碾头休整。8月20日再开始逐日地记下去。
9月
13日 到南大井,60里。
14日 到石峪村,50里。于本日下午6团在汾离公路上之西公岭与敌激战一时,缴获由汾阳西开汽车21辆,西公岭之守敌全(被)消灭,(缴获步)枪10余支、轻机枪1挺,生俘日兵3名,(缴获)军用品一部。
15日至17日 在石峪。
17日午后,补充团及特务连在汾离公路上之三海滩伏击敌人,毁汽车9辆,获步枪30余支,炮1门,大米、罐头很多,军用品一部,俘日兵2名。
13日 仍在石峪村。
19日 到杜村,70里。
20日 赶到汾离公路上之偏城附近作战。战约2小时后,获得日战马50余匹,钢炮1门,毙敌三四百,(缴)获步枪60余支,打死敌高级指挥官。
汾离公路上之三战三胜,今天打完了……汾离公路三战三捷。
21日 在杜村休息。
22日 回碾头,40里。
23日至11月7日 在碾头(40多天)。
11月
8日 到苇沟,40里。
9日至12月18日,都在苇沟。
12月
开始东进山东。
19日 到崖底,50里。
20日的晚上,通过同蒲路,渡了汾河。21日晨到尹房村宿营,共走90里。
22日至24日 在尹房休息。
25日 移马和,15里。
26日 翻过锦山,到泥儿川,70里。
27日 到郭道镇,70里。
28日 休息。
29日 到白孤窑,50里。
30日 到大里村,50里。
31日 到夏店镇,50里。今天是1938年最终的一天呢,因行军为过年也。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齐鲁烽火》杂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