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与学”中生发多样表达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韩敬伟师生作品亮相齐鲁美术馆
艺术实践多样性受好评
“会心·独造——韩敬伟师生作品展”展出了韩敬伟教授多幅代表性作品,山的壮美与水的灵韵完美融合,让人沉浸其中,极具艺术感染力。而王东、郝国馨、毛文琳、刘思仪、杨大治、秦悦、王洋、刘伟、赵波、线智、张琪、李涛、马祥和、吕瑛、陈顺尧、余汝峰、孟佐民、曹润青、何晓军、王逐、付晓东21位研究生及访问学者的作品除中国画以外,还有不受材料、画种限制的作品,面貌独特,形式各异,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了人们广泛好评。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宋丰光在观看展览作品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今天看到韩老师有这样多且水平高的学生,我由衷的表示祝贺。看过这些作品,感觉许多参展画家具备了较高绘画水准,可以看出韩老师在教学、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韩老师现在主攻山水画创作,而他教出的学生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息,再具体一些来说,这些学生既有韩老师艺术风格、意境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向。作为一位老师,韩敬伟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他的创作符合传统文脉,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见解,这次展览也更多体现出其教学严谨、教学相长的态度。我想,这种严谨、严肃和责任感在艺术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学院派教学应该体现出更多对生活的认知、热爱、提炼,这也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原则。”
教:开拓思路筑建思想角度
作为清华美院教授,在谈起教学工作时韩敬伟感触很深,他认为,当老师很难,当艺术类教师更难,因为语言和文字无法明白表示的意思,恰恰是让后学者明白的,如果通过绘画自身来表明,则还需要一个好的身手,在任何领域中,玄妙义理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唯有会心者才能有所得。而其在教学实践中,也超越技法层面,试图为学生构建起观察世界、面对传统的思想角度,并尝试不同开拓性的教学思路。而此次举办的师生展,正是其教学思路和方式的一种直面体现。
“我想,这次展览的举办有三个意义”,韩敬伟说,“第一层意义是通过这次展览师生共同展出、观赏自己的作品,对近期学习、创作进行总结。第二层意义则是在展览的交流、研讨中,我们对中国美术教育进行了探讨和反思。作老师不容易,我的这些学生们也都在全国各院校主持教学工作,体会颇多,要把这些思想进行交流融合,并从学术层面修正、调整今后的教学方向等问题。最后一层意义就是通过这次展览的交流反馈,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能够让我们意识到更多有推广性的研究思路,取得一些进步。在展出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这次展览也非常重视,对参展作品进行了审查和把关,希望来看画的观众们能给作品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学:精神内核外的多维度延伸
在“大树之下难成大树”、学生艺术创作风格易生产线化的习惯下,如何言传身教,激发艺术个性,是当下每位高校老师所思索的问题。在参展学生的眼中,韩敬伟老师年轻时就曾受西方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作品大胆、夸张,显现出独有的热情、才气和创新,后来他又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彰显深刻的人文关怀,是一位富有个人魅力,既有传统底蕴、又尊重艺术个性表达的人。
在教学实践当中,韩敬伟鼓励每位学生发掘属于自己的精神图式和作品面貌,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多维度的延伸,但老师的教诲和启迪则依然是创作的“内核”;为了让学生具备更丰富的学养,老师还喜欢为学生开出一批必读书目,让他们在读书中钻研、汲取营养、达到精神上的萌养与领悟。在韩敬伟的带领下,他们积极吸收国外视觉语言研究成果,挖掘、整理、归纳中国画视觉语言的表现性,寻求传统审美质趣在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下自然演变。可以看到,本次师生展中不乏具有独特审美眼光和独创表达形式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理念,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东野升珍)
4月18日——28日,由山东省文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齐鲁晚报共同主办的“会心·独造——韩敬伟师生作品展”在齐鲁美术馆隆重举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敬伟带领21位研究生及访问学者来鲁展出,呈现出清华美院美术教学的多元风貌;展览期间,韩敬伟师生与山东省多位艺术家一起观看展示作品,交流艺术教学中的创新探索问题,不断碰撞,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准。
▲韩敬伟师生分享创作心得 李振存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