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才有真艺术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系列之七
  ◤嘉宾在齐鲁美术馆稷下学宫学术报告厅进行研讨 李振存摄
“当代中国画的师承与创新”论坛18日在齐鲁美术馆举办
  4月18日上午,“当代中国画的师承与创新”论坛在齐鲁美术馆举办。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杨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韩敬伟,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宋丰光,济南市美协副主席李兆虬,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线智,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涛,以及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马祥和参加了此次论坛。
  与西方艺术创作相比,中国画的创作、考评体系中,师承关系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能对画家一生的言行、品质、创作起到较深的影响作用。中国惯有的师承关系贯穿了中国的文脉,从传统的父子相传、家学、师徒相授,发展到当下以学院教育为主、研究古代传统为辅的教育模式。那么在当代语境下,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碰撞,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如何理解师承关系,如何继承中国画传统,艺术创作又如何推陈出新,几位导师和艺术家就自己的教学心得、艺术实践和创作理念,表达了非常宝贵的观点。 文/贾佳
◎宋丰光:中国画要固守传统,也要对外开放
  韩敬伟
  中国画保持了中国的文脉,也表现了中国的时代特色,在形式上和在视觉上都是以写自然来表现人文关怀,这个特点是中国画继承和发展的根。当下的中国画发展就要像我国的经济,固守传统,也要对外开放。这种开放与创新表现在艺术院校中责任重大,老师既要继承传统,打开眼界,传授中国画的优秀养分,也要引导、鼓励学生去学习西方艺术。我认为韩敬伟教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成功的,这在此次“会心·独造——韩敬伟师生作品展”中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作品有的传统,有的前卫,既师从于老师,又不同于老师,这是我们这些老师需要借鉴的。这对我省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体系改革都有很大的启示。

◎韩敬伟:艺术创作要不断自我超越
  今天我主要是结合我自己的艺术实践,谈谈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的师承与创新中,最常谈到的就是从众与从己的话题。从众与从己是思维活动的两面。从众的思维活动源于主体外部的非我动机,比较关心社会评价、外界的承认、奖赏及需求等。从己的思维活动则是一种主体的内求动机,比较关心个性、品格、气质和自身存在价值的追求与表达。就学习和谋生而言,从众有积极作用;就艺术创造和形成个人风貌而言,非从己不可。目前中国画家的创作状态多半是从众的,对权威的趋同、对文化传统的趋同、对需求的趋同等等,都是为得到承认和社会上的赞誉,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和不被抛弃的一种外求的非我动机的创作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在课堂上常常把毕加索的作品拿出来进行赏析。这是要表明:个人的真性表达,独立人格的建立,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创造力的源泉。毕加索的伟大是与他不断毁灭自己形成的审美定势和厌恶趋同性以及不屑那些归属感和稳定性的强大心理带来的,他的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对原有审美定势的突破。这个世界能够不断的发展变化,其动力源自这种创新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也很重破“我执”与“法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复归自然本性,这是中国文人在成就艺术的人生中,心灵得到深化、锤炼、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人摆脱先前经验、知识、观念、习惯的知识活动,使心能从欲忘的要挟中和知识活动下解放出来,实现自我精神的自由解放,从而在不断自我超越和对原有审美定势的突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兆虬:传统的师承关系有优势也有弊端
  杨枫
  艺术家本不是教书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但去“教”,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且“师”与“承”的度也是很难把握的。我举个例子:当一个人饥肠辘辘,那么他是选择豆浆油条,还是选择麦当劳、肯德基?唯有他自己做主,他选择的艺术的“第一口奶”至关重要,这口“奶”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口味、眼光和艺术表达方式,也会影响他一生的艺术走向。   “大树底下难长草”,传统的师承关系也造成了当下中国画“趋同性”的问题,往往离得大师越近,学生的成功几率会越小。
  我对山水画研究的也不多,但我觉得我有时看着都能睡着。我认为:当代山水画也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是需要有当代性和突破性的。当代山水画或者中国画都可以借鉴西方艺术中的养分来拓展自己的表现语言,画家也要不断地走到真山真水中,深入生活,深入自然,才能和当代走的更近。或许不拘形式,不拘材料,未来中国画的发展也更能宽泛一些。

◎青年艺术家创新 还需要强烈的艺术信念和定力
◎杨枫:真情实感才是艺术创新的突破口
  宋丰光
  说到创新,我想以“草根儿”画家老树为例,画家老树真正的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他注重修养,注重感受,注重诗意,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表达了当下广大知识分子、机关人员、都市白领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诉求和现代人的情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共鸣。老树的诗虽是打油诗,但是和这个时代人们文化水平的公约数是一致的,他为自己喜爱的诗,为自己的社会感受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非常新颖。
  为什么很多艺术家的创新没有得到像老树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当下很多的中国画创新还都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没有在画面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上去创新。一个有创新的艺术家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只有回到艺术创造的原乡,通过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才能找到艺术创新的突破口。真性情才有真艺术,才能创作出既具人文精神、深刻内涵,又有个性语言的艺术作品。

  李兆虬
  青年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主体,十分受关注,此次论坛嘉宾李涛、马祥和、线智便谈到了青年艺术家的创新精神、个人素质和一些创作困惑。李涛对杨枫的观点非常赞同,他认为,唯有相对深厚的文化根基才会有真情的出现,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中国画要实现创新发展,自我的真性情和内外素质兼修才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李涛忆起在清华读研究生时期,韩敬伟老师曾带着学生们一起进入名山大川写生,列书目读书,从而增强修养,如此内外兼修,才是一位画家要坚持走的路。
  马祥和认为,对传统的继承,是同时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个是绘画技法和技巧,另一个是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具备工匠的技巧、诗人的情怀,还要具备优秀的思辨能力,学会用哲学辩证法的观点去感受这个世界,然后才能创造出感动大多数人的艺术词汇和情感。
  线智也提出了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困惑,他认为:当下生存环境给当下的中国年轻人带来了很大困扰,供房、还贷的生活压力和物质的追求,让中国的年青一代失去了创新的精神,往往更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更容易带来物质的丰盈。而利益就像洪水猛兽,任何人都无法抵抗,想保持内心纯朴和真性本初又是多么不容易,而艺术一旦失去真性情的表达,艺术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一一失去,也失去了创新的梦想。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失去自我而甘愿寂寞,但这需要一个很强烈的艺术信念和定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