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闭眼挣了钱,有些则损失过半
四代股民的股海沉浮录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到今天,中国股市发展已走过20多年。尽管曾一波三折,但始终稳步前进。A股每一轮牛市都带出一拨股民,一茬接一茬,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的变迁。细数历代股民在股海的拼杀、沉浮,有闭着眼也能挣钱的惊喜,也有损失过半的惨痛记忆。在第五代“小鲜肉”股民闪亮登场时,不妨透过之前四代股民的经历,回顾中国证券市场的变迁,感受股海沉浮。
本报记者 高倩倩
上世纪90年代股市初期—— 没有专家、数据分析 炒股都靠“小道消息”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成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也标志着中国股市的起航。
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早在1993年便与股票结缘,在他的记忆中,与现在琳琅满目的股票、错综复杂的交易不同,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初期略显“单纯”,股市建立初期,市场规模较小,沪有老8股,深有老5股,后来慢慢发展到十几只、几十只股票,对第一代股民来说,股市开启,给大家指了一条投资的门路,因为当时没有电脑交易,很多人都是背着行李赶到上海、深圳去排队抢购认购证,大家都对股市心存期待,觉得只要入市,凭借一己之力便可赚钱翻身。可如何选股、交易、获取信息,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那时都是人工操作,人工填单子,人们依然热情高涨。”刘保民说,那时的交易模式是“T+0”,可以透支炒股,很多人用别人的钱炒股大赚一笔,成了百万富翁,“当然也有人赔得倾家荡产。”
1993年2月份,股市见到1558点大顶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暴跌,还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股市陷入阴霾,第一代股民还没从挣钱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便陷入了亏损中。街头巷尾都有人扎堆讨论股票行情,因为没有专家、学者分析股市,报纸上刊登的股票信息、分析成了人们认为的“救命稻草”。据报道,那时做股票分析师不用执业资格证,直到1998年,我国才开始实施证券分析师持证上岗。
第一代股民刚刚涉足股市,没有专家分析,也没有互联网的便利,喜欢寻庄跟庄,不讲基本面分析,而是看形态炒股,从成交量、均线等角度进行技术分析。那时小盘更受追捧,大盘备受冷落,甚至出现过每当有大盘发行的消息,股指都会大幅下跌,市场谈“大”色变的局面。
据了解,股市初期没任何规划性可言,庄家恶意炒作,一些股票莫名其妙上涨,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股民们更喜欢通过打探小道消息来炒股。
2001年至2005年—— 五年熊市一蹶不振 “股票就是骂人的话”
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投资者对此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
2001年,已是1996年以来牛市持续的第5个年头,虽然已有“股市走熊”的言论,但大家都想象不出为什么股市将走熊,可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理由去反驳。
当年6月中旬,国有股市价减持10%的办法出台,大盘跌了一下,但随后基本企稳,市场在争论中开始走软。市场的真正崩溃和加速暴跌,其实还是在当年8月份“超级明星绩优股”银广夏、东方电子的业绩“造假”被曝光后。随后,连当时力量尚薄的基金也加入到了砸盘绝望的阵列中,而“资产重组”这个炒了几年的“题材”终于在管理层重组的放缓审核中消失了。市场还炒什么?牛市思维彻底没了市场,大盘随之一泻千里。愤怒的股民、舆论则纷纷开始把熊市的诱因归为“国有股减持办法”,于是这边一个劲跌,那边火药味十足地声讨“国有股减持”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愤怒、失望的交织都在大盘的狂跌中宣泄。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股市的起起伏伏,股民们的心态走向成熟,可面对暴跌的熊市来袭和长达五年一蹶不振的局面,股民们依然不能淡然以对。那时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是“什么时候卖都是对的,什么时候买都是错的;卖什么都是聪明的,买什么都是傻瓜蛋”。茶余饭后,人们聊起股票总是面带愁云,投资股票挣钱成了最不明智的选择。
被牢牢套住的股民们无力回天,有人倾家荡产,有人选择了极端方式自我了断,那一时期的人们看不到股市回暖的任何希望。“别说炒股了,提到股票都是骂人的话。”刘保民回忆起那段股市低迷的时期感叹道。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2006年至2008年—— 抄底入市大赚一笔 “530惨案”损失过半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2006年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5年熊市的阵痛刚刚退去,牛市的喜悦就接踵而来。12月14日,上证综指成功突破五年前的2245点的高点,创出历史新高。次日,深证成指也成功改写了10年前的历史高点,上证指数年内实现翻番;市值规模翻番,突破7万亿元;股票成交金额翻番有余……这些数字的跳跃式增长,都印证了证券市场2006年的不凡。今年28岁的刘颖便是在这一年抄底入市的,回忆起刚入市时的收益,刘颖说“当时太厉害了,真是闭着眼都能挣钱。”
那一年,还在读大学的刘颖也算是同学中炒股“吃螃蟹的人”。“投了不到十万块钱,每天的收益保守估计都有5000块钱。”刘颖说,天天涨停板,“ST股都天天涨停,那真是闭着眼都能挣钱。”
只是,闭着眼数钱的日子好景不长。2006年起,沪深股市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为抑制股市上涨,2007年5月29日,刚辟谣一周的财政部却半夜出台了政策:“印花税提高200%”,导演了著名的股市“530半夜鸡叫”。5月30日,沪深两市股指出现暴跌,跌幅达6%以上,约900只个股跌停。还沉浸在日进斗金喜悦中的刘颖也遭遇了股市“530惨案”,“那一天跌了很多很多,当时也想撤出来,但心有不甘,想再等等。”刘颖说,不料错过了最佳退出时间,再也没等来回暖,“赔了好几万块钱吧。”
刘颖说,当时炒股的钱都是提前预支的生活费和学费,一下赔掉几万块钱让她不知所措。“当时提到股票就发憷,从2006年入市大赚,到2008年撤出大赔,这两年的股市经历真是让我经历了大起大落。”刘颖说,之后,她的账户便成了“僵尸户”。“今年春节后,股票市场回暖,我又重新投入,选了几只股票收益还可以。”如今的刘颖不像当年期待着日进斗金,她说“这就是一个理财方式。”
2009年至今—— 历经亏损和盈利 投资分流更理性
今年40多岁的董立顺是山东德州一家学校的老师,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他在2007年5月18日开了自己的股票账户,开始在股海打拼。“当时排队开户的人很多,我排了整整一上午也没排上号,直到下午才成功开户。”董立顺说,几天后,他便跃跃欲试买了第一只股票,还没从中尝到甜头,便遭遇了股市“530惨案”,大盘几近跌停。
虽然之后股指反弹至6000点,但在董立顺看来,中国股市在走下坡路,自己其间投入了一万元左右,损失近四成,大盘指数跌至1664点,其间偶有反弹,亦于事无补。因为当时电子银行尚未兴起,只能到柜台进行操作,每次急急忙忙去柜台交易,都心存期待要回本,事后才醒悟,“全是给别人送钱,术语叫市值蒸发,我们都不清楚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哪儿了。”
“当时我儿子刚10岁,算起来相当于养了两个儿子的花销,一个在成长,一个在亏损。”董立顺说,当时为了回本,还曾挪用其他钱来炒股,等到用钱时,只得割肉出来,现在想明白了,一定要用闲钱炒股。
渐渐地,董立顺发现,股市是个无底洞,就果断停止再投入。2012年10月份,因为购车需要,董立顺把股票账户清空了,总体损失过半,不甘认输的他之后又陆续投入了部分资金,但股票已不是他投资理财的主要渠道。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来了,各类‘宝宝’火了,我开始投资分流,尽量选择收益率较高的产品,也不会把所有钱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董立顺说,股市也在复苏,去年底,股市账户终于回本了,他便将钱转出买了理财产品,“赔怕了,现在想法有些保守了。”
如今,他的理财配置有银行定存、商业保险、各类理财产品,也还在涉足股票,“炒股其实是一种修行,是对个人的磨炼,小炒怡情,大炒要命,建议以平淡之心对待股市。”
相关链接
股市“慢牛”可期 “疯牛”不可行
本报记者 高倩倩
最近牛市进行火爆,沪市日成交额8000亿左右已成常态,两市加在一起成交一万多亿也成为家常便饭,这种活跃程度当前世界无出其右。大盘形势一路看好,股民们都信心满满、跃跃欲试。
股市行情将如何发展?会一路上扬还是会短期下跌?对此,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认为,股市行情还是向好的,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有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此外,上市公司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些都是股市行情向好的有利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股市成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趋势将更加显现。“不印钞票印股票,已经为今年的股市定了调子,我还是比较看好股市发展的。”刘保民同时也提到,股市“慢牛”可期,但“疯牛”不可行。
像刘保民一样,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牛市虽在半山腰,但仍存巨大风险。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看,“4000点绝对不是本轮牛市的顶点,当前的阶段或只是牛市的半山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
该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层面,这一轮牛市从降准、降息在内的刺激政策开始启动,在此之后,股市引来大量追捧资金入场,之后陆续又有国企改革、一路一带,互联网+,工业4.0等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刺激,为股市走牛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位业内人士特别提醒的是,“应该留意包括新华社在内最近刊发的一系列关于股市的稿子,都在力挺股市。”这也说明,在政策层面,对股市是支持呵护的。
他认为,从长远来看,股市存在长期向好的基础。以过去几轮牛市的经历看,每一轮大牛市都要有两年之久甚至更长的一个周期,股指也大都出现多倍上涨行情,“最典型的是2005年06月06日至2007年10月16日的牛市周期,A股指数从998点开始,创出6124点的历史最高点,整整涨了513.49%”。不过,他也提醒广大股民,“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过去的几轮牛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