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传承人谷祖威的“锡镶记”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锡镶始于清光绪末年,这份起源于威海的工艺,以工艺精巧、风格典雅而闻名海内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去年,作为威海锡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省文化厅命名谷祖威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锡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威海锡镶传习研究所在谷祖威的工作室成立。日前,记者走进谷祖威的工作室,近距离感受锡镶的魅力。
本报记者 许君丽 通讯员 于秀勇
源于偶然发明的神奇之作
谷祖威的工作室位于环翠区海军某部队幼儿园门口,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摆满了各种铁质的工具、石质的模板和精美的锡镶茶具等。今年71岁的谷祖威一说起锡镶的手艺,他就滔滔不绝,非常自豪。
谷祖威说,锡镶技术是他两个爷爷谷宝和、谷年和偶然发明,两人都有一手铜锡的好手艺,开了一家铜锡铺。铜锡是个慢工活,工作时,两人喜欢喝茶,对茶具爱不释手。可有一次,谷宝和不慎把茶壶嘴打掉了,却又舍不得扔,锡匠出身的他反复斟酌后,用锡做了一枚壶嘴装了上去,如此一来,不但不觉碍眼,反而更加别致、美观。不料,这随意的一个小手艺,被一名来威海的英国商人看中,一心想要把这个带锡嘴的茶壶买走。
这次英国商人的购买需求让谷宝和瞄准了商机,在他的带动下,锡镶一时炙手可热。不久,英国强租威海卫,典雅古朴的锡镶茶具受到往来殖民者的追捧,远销海外。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使锡镶制造业迅速在威海繁荣起来,谷家的“新和成”锡镶更是一枝独秀。
威海卫锡壶一度名扬海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锡镶从偶然的“锡补”,慢慢地发展到锡镶镶嵌的部位由壶嘴延至壶的全身,并逐渐出现了龙凤、花卉、文字等吉祥图案。加上海外对于中国瓷器的认可,这种一般镶嵌于紫砂陶壶、为瓷器镶边的技艺也更受珍视。因为在海外贸易中供不应求,原来只镶嵌于茶壶的锡镶技艺发展成了许多衍生品,锡镶工艺品的种类扩展到紫砂茶杯、糖罐、花瓶、烟灰罐等,还逐渐形成了冶锡浇板、雕琢铸制、锻打錾镂、焊接镶嵌、打磨抛光等一整套成熟的工艺流程。
由于历史等原因,锡镶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落。1984年8月,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谷祖威积极发掘传统产品重操父业,集资几万元开办锡镶工艺品厂,并完整复原了锡镶制作技艺。接着,谷祖威重新打出了“新和成”的传统品牌,带领最初的20多名工人,创办了威海第一家锡镶工艺品厂,其产品除了茶具类品外,又增加了镶手杖、高级花瓶、钓鱼竿等。图案也突破了旧内容,又设计了八仙过海、各种古代人物等图案,格调健康文雅,从而使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重放异彩。
谷祖威说,北京颐和园绘画工艺馆工艺品部曾经先后购进了100多件“威海卫锡壶”卖给外国人,并成为最畅销的工艺品。
担心这门老手艺传不下去
在谷祖威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一张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工作桌,上面摆满了各式的工具和几把未完工的锡镶壶。在隔壁一间小的研习室,桌上和地上摆满了许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模具。谷祖威说,这些模具很多都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很多图案现在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图案现在都已失传。谷祖威看见别人那里有老的锡镶的茶壶,都会请求别人拍下照片打印出来,回来自己琢磨,希望能还愿那段断了的时光。谷祖威介绍,父辈传下来的锡镶技艺,一般是在紫砂陶壶上制作,这些紫砂陶大部分是从外地定制,要的就是没有嘴的茶壶,然后找另外的厂家挂釉,以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宜兴有句生意口诀:“威海的茶壶没嘴儿”。
谷祖威说,锡镶的手艺比较慢,收益也不稳定,很多人都不爱学,老手艺人的岁数越来越大,这门手艺也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谷祖威告诉记者,多年来,他曾经教了不少人锡镶手艺,但年轻人挨不住,年纪大的人学习也只是个人爱好,不精也没有传承意义。作为传承人,谷祖威希望有个真心喜欢这门手艺,年纪最好小一些且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愿意免费倾囊相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