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探秘
2015年05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展出的文物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此次大辽文明展最有分量的,莫过于那些来自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珍贵文物了。对济南市民来说,提起这个墓葬或许有点陌生,其实它的“江湖地位”相当高呢。它是迄今惟一幸存、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辽朝契丹皇室墓葬,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考古百项大发现之一。

薄命红颜的千古谜团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主人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千古谜团和无尽遐想。陈国公主,耶律氏,是辽景宗的孙女、秦晋国王辽圣宗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吴国公主之妹,身份显赫。然而可惜的是,18岁时,这位年轻貌美的公主就突然病逝了。
  根据墓中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这位年纪不大的公主先后数次荣获封号。起初封为“太平公主”,后来又进封“越国公主”,去世后又被追封为“陈国公主”,可见她在世时一定深受皇家恩宠。
  16岁时,她嫁给了年长自己十余岁的舅舅萧绍矩。说到这里,您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他们那时并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同姓通婚是契丹皇族的特色”,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熙惟教授介绍,为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在契丹皇族中,耶律只能与萧姓通婚。
  这场盛大的契丹贵族联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举行。但是,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过世。奇怪的是,根据墓志记载,二位的死和宫廷争斗没有关系,正值壮年的两人均因病而亡。究竟18岁的公主为何会突然病逝,是不是和近亲结婚有关,到底是身患何病去世,这些都成了历史的谜团。
生死相依的爱情承诺
  两人的合葬墓坐落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周围层峦叠翠,泉水清幽。墓室开凿于山前的缓坡之上,为砖砌的壁画墓。虽经千年风雨,从未被人盗掘破坏。
  198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为配合青龙山镇水库建设,对沉睡地下千年的合葬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重大发现。墓中出土文物1000余件,包括精美的金银、陶瓷、玻璃、木器、玉器及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
  最令人感动的是,与一般合葬墓不同,这对夫妻去世后依然依偎在一起。据考古人员介绍,墓室被开启时,公主平卧在尸床左侧,驸马在右侧(后入葬),两人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葬服。
  两人头枕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编成的葬服,脸上罩着黄金面具,头戴鎏金银冠,足蹬金花银靴,腰束金带,带上有短刀、银锥、工具等,胸前挂有大串的琥珀璎珞。此外,在公主的十指和双腕上,还戴满了金饰品。
  整个墓室金碧辉煌,珠光宝气。这是考古界第一次看到契丹皇族豪华奢侈的墓葬全貌,纠正了过去史学界认为契丹是“无文化”的“羊犬之邦”的片面观点。
辽代文化的海内孤例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规格仅次于帝陵,而辽代的帝陵几乎破坏殆尽,因此其中出土的文物大多独一无二,改写了辽代历史,堪称辽代文化的海内孤例。
  在展厅中,最显眼的就是那件契丹族的“金缕玉衣”了。它的学名叫做“银丝网络”,是用直径0.05到0.07厘米的细银丝编制成的,由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足网7个部分组成,网孔呈六边形,纵横相连。银丝网络穿在内衣之上,之后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等,具有防止形体散乱的功用。
  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祖灵崇拜和灵魂观念相联系,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的结果。同时,也是受汉人传统礼制影响而形成,吸收借鉴了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构思。
  展出的琥珀璎珞和双凤纹、蟠龙纹琥珀握手也都出土于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琥珀握手出土时分别握在陈国公主和驸马的手中,是象征财富和权力之物。契丹人认为,琥珀具有定魂魄的作用,以琥珀握手随葬,反映了契丹人灵魂不灭的信仰。
  墓葬中还曾出土两个极少见的纯金打造的面具,与埃及金字塔的法老面具十分相似。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其中之一:根据驸马的脸型和容貌打造的面具。细看这个面具,呈半浮雕形,面颊较消瘦,两眼圆睁,双唇抿合,显露出男子特有的刚毅姿态。而且有意思的是,其他发现的面具多是闭着双眼的,而这个金面具却是两眼圆睁,显示出契丹文化的特色。
  金属面具在辽代贵族各个阶层中均较多使用,用于覆盖于死者脸部。有研究认为一般契丹大贵族死后,尸体并非马上入葬,在外停葬的时间可能很长,而且没有棺椁盛殓。所以待正式下葬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有损贵族体面。因此,面具很有可能是用来美化装饰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