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家风恒久传承  状元古井润泽后世
2015年05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淑君  

  每至朝代更迭,百姓往往疲于奔命,望族也难幸免。明清交替之时,邓秉恒于寒香阁所藏之珍贵书籍,散佚无数,解放前夕,国宝《祭侄文稿》连同五篇跋文遗失海外。盛极而衰,状元长子虽称文坛奇才,却终生不得入仕。
  望族如璀璨繁星,随历史长河奔流而去,可名门家风却如同这口状元古井中的水,汩汩流出,留传至今,恩及后世。

  【憾恨】
文坛奇才抑郁而终
《祭侄文稿》流失海外

  邓钟岳对《周易》颇有研究,一直反对长子邓汝功入仕。邓汝功的字写得相当好,甚至超过了康熙御批“字甲天下”的父亲邓钟岳,被世人誉为“楷法尤本天授”(《聊城县志》语),可谓文坛奇才。
  邓汝功的诗也写得好,有清乾隆李文藻刻本《密娱斋诗稿》一册流传于世,海源阁曾经收藏,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邓汝功的墨迹在聊城流传较多,著名的有《毁窑碑记》的碑文。他不但字写得好,画也很有功力。《聊城县志》记载着叶云台收藏的一幅邓汝功的画,说有一天邓汝功到朋友家去,见到董其昌的《奇云出岫图》,烟云变幻就像有神助一般,自己也玩儿似的随手画了一幅,并谦虚地说“戏墨”、“未能神似”,被人见后感叹,熟知他字写得出神入化,没想到画功也如此了得。只可惜现在这幅画也不知去向。
  邓汝功是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与刘墉为同时代人,只是参加科举考试较晚)。可惜,因其书法出众,以及其父“字甲天下”之嫌,得不到乾隆赏识而不能入仕(考中进士而不能入仕者极少)。因自己空有一身学问而得不到任用,乃工愁善病,落落不自得,不久即离开了人世。(而此科考取的进士一甲三人也遇不幸,实属历史罕见)
  与邓汝功的不得志一样遗憾的,还有《祭侄文稿》的流失。嘉庆元年(1797年)《东昌府志》记载:唐颜真卿《祭侄文藁》真迹在其家中珍藏。此件国宝级文物在邓氏家族中珍藏历经九代,达二百八十余年。“可能正是因为《东昌府志》所披露的这一记载,让这一国宝遗失海外”,邓氏后人邓树堂说,作为“长枝”,这一宝物一直在他家传承,他听爷爷说,1945年,这一国宝被当时的政府强行买走,直到爷爷去世,他的床上还铺着一层厚厚的钞票。1960年,11岁的他亲手将这些如同废纸一样的钞票烧掉。这件国宝流失海外,给邓氏家族甚至我们的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传承】
再立重修护城堤碑
崇“孝”尚”学“传家风

  邓树堂说,古人讲求“传承有序”,自重修邓氏族谱、建“昭勇坊”,到《祭侄文稿》的传承。他退休后,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邓氏家族历史。
  邓树堂说,根据史料记载,护城堤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护城堤荡然无存,但重修护城堤碑仍有记载,由于原碑已残缺不全,为了传承历史,以原碑拓片为依据,依照原碑大小,又在原址西侧东昌湖金凤广场东200米路北,立起一座高3米,宽1米,厚0.33米的石碑。
  在邓树堂看来,除了这些外在的传承,家风、家训的传承更是深入骨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书店收藏有一套《邓氏宗谱》,想买却被回绝。最终因其诚意,对方为他制作了一个复本,这套长卷长达53米,堪称我国最长的宗谱长卷。即使是副本,他也如获至宝,时常翻阅。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邓树堂说,邓家的家训和朱子家训一样,自邓秉恒立此家训,延续至今。家训教育子孙坚守孝道,崇尚读书学习。邓树堂说,家谱上记载,邓钟岳的父亲邓基哲“性至孝”,他十岁丧母,对自己的继母都十分孝顺,状元邓钟岳对父母也侍奉近礼,因为父亲有病,非常讨厌烟草气味,他终身不吸烟,他这样坚持孝道,被广为称赞。“我们家没有出过任何不孝顺老人的事儿,老人都很长寿,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活到九十多岁。”邓树堂说,孩子们也勤于读书,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保护】
居民多次自发维修
状元古井使用至今

  时至正午,太阳炙热难耐。山陕会馆北侧约100米,正对运河桥往西,便是羊使君街,青石板路被踩得光滑透亮,问及这里的一口古井,这里无人不知:“到现在我们还一直喝着这井里的水,甚至很多城外小区的人都来这里取水。”
  据考证,这口井在邓钟岳的父亲邓基哲所建的“东园”中,故称“邓家井”,因状元邓钟岳常在此园读书,饮用井中水,得名“状元井”,还有相传井的东侧曾有棵桂花树,所以又名“桂花井”。
  这口井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前去挑水的居民说,井水甘甜清澈,不仅无垢还能除垢,被大家奉作珍宝,此前甚至很远的人都来这里打水喝。今年70岁的王士淦老人在井边居住了60多年,因为年代久远,井边的石头险些被损坏,打水时既不安全又不卫生。王士淦老人多次联合这里的居民重新修葺井台。“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都修过”。王士淦说,最近一次是在2012年,是他和东昌府区政协委员窦余庚发起,这次还重新淘了井,并专门制作了井盖。“井里有鱼,井底有碗口大的泉眼。”附近的居民们都说,每遇大旱,唯独这口井的水是满的。
  王士淦说,井东侧曾有一块石碑,后来就不知去向了。记者多方求证得知,这块石碑是双街庙里的石碑,碑文讲述建庙的历史,与古井无关,应该是修葺井台时移过来的石碑。
  “这是目前聊城唯一一口仍在使用的饮水井”,邓树堂说,愿这甘甜井水,就像邓氏家风、家训,绵延后世,源远流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