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2015年06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李亮
随着本报对邓惠元出走一事的连续报道,也引起了不少市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15日上午,山亭区教育局为邓惠元联系了心理辅导老师,希望能够通过心理辅导,让她试着敞开心扉,阳光地接纳现实生活。(《齐鲁晚报》6月16日报道)
小惠元因为奶奶的几句责备就离家出走,不仅让家人、学校焦急担心,也让整个社会都感到沉痛,催促着我们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给这一群体足够的关心、帮助和温暖。
作为未成年人,“小惠元们”本应拥有完整的家庭,享受父母的呵护、关心和监管。但是父母要外出务工,他们由祖辈照顾,在学习、生活上容易与老人产生代沟,这些孩子们拥有的是并不完整的家庭和教育。他们正处于心智萌芽的关键时期,却长期与父母分离,品尝着孤独,渴望被关爱,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长的烦恼疑惑得不到倾诉,独自承受着学习和生活压力,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倔强而脆弱,自尊而敏感的性格,格外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评价。所以说,家长与孩子缺乏有效的心灵沟通才是“小惠元”出走的问题根源。
如今,通过小惠元事件,我们希望众多在外务工的父母能够多回家看看,多跟孩子交流,尝试读懂孩子,学会走进他们的世界,拉近彼此距离,尽早发现问题、打开孩子心结;我们希望学校方面能够对留守儿童能够格外留意和爱护,定期举办专门的心理讲座、安全课程,用生动的说教、现实的例子警示教育孩子,使其提高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自觉趋利避害。
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和行动,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等形式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培育留守家庭互助小组、留守儿童互助小组,促进更多组织和个人和留守儿童亲情牵手、结对帮扶,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把社会的温暖及时送到他们身边,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