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菜自己种,试种成功20多种
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讲述在利比里亚的故事
2016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柳斌 通讯员 方毅 

  3月17上午,烟台市举办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凯旋归建欢迎仪式,热烈欢迎执行为期一年维和任务的烟台市公安边防支队15名维和英雄载誉归来。
  面对埃博拉疫情反复威胁、治安局势复杂多变等严峻考验,他们依然要从容不迫、细致果敢,对外展现中国形象。3月17日,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三分队七小队小队长贾国泉及该队指导员刘志伟向记者讲述维和经历。
  ◥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给虎鲨突击队队员讲解实战经验。 本报记者 赵金阳 摄
  通过层层选拔
实现维和梦想

  刘志伟,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斗分队七小队指导员,现任烟台市公安边防支队八角边防派出所所长。在得知可以参加赴利比里亚维和选拔时,迅速报了名。从警3年的贾国泉也报了名。 
  然而,成为一名维和警察,并不是想去就去,要经历层层选拔和淘汰。五次选拔、六次淘汰,对报名队员的政治、体能、专业技能和警务实战技能提出严苛要求,只有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才能参加最终的集训,还要通过联合国官员的考察。 
  除此之外,对于报名者的驾驶、语言、射击技能也提出严格要求。“山东省报名的有5000多人,最终通过审核能去的只有140人。”贾国泉介绍说。
  所幸,各项素质过硬的刘志伟和贾国泉都经受住了考验。2015年3月11日,他们和其他队员一起,出征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 
  “去之前看了大量的资料,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到了之后的实际情况和我们了解的还是不太一样。”刘志伟说,当地民众生活艰苦,每次倒垃圾的时候,会吸引很多人捡拾吃的,他们只能进行阻拦和劝说,不要捡拾过期变质食品。 
面临疾病预防等
多重考验 

  作为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贾国泉介绍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当地公共秩序的管理,保护联合国人员、设施和平民,为高危行动提供武力支持。 
  刚到任务区不久,他和小分队的队员们就赶上了一次处突任务。2015年5月26日,当地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一家棕榈油公司遭遇打砸抢,车辆和办公室全部被砸,前去处置的民事警察也遭到攻击。接到指令后,120名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紧急拉动出发,迅速、有效地处置了该事件,得到赞许。这件事,让刘志伟和他的队员们感触颇深。 
  在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里,除了要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他们还要在机场、油库等重要岗位执勤,和其他警察联合巡逻。在刘志伟和队员们的心中,每当这样的时候,他们都要准时出勤、决不懈怠,保持中国军人优良的军事素养,时刻展现中国形象。执行维和任务一年来,他们的一举一动赢得了当地人和他国警察的尊重,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在任务区维和的日子,危险大吗?”记者问道。刘志伟说,当地人其实是非常愿意和中国维和警察交流的,虽然当地饱受战乱之苦,但他们从事警务安全的危险并不大,自然环境的恶劣,埃博拉、疟疾、出血热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多发,反而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
开荒种地
自给自足

  蔬菜最紧缺,维和队员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先后试种成功西瓜、黄瓜、韭菜等20多种蔬菜。在维和任务期间,每到有队员过生日,大家就纷纷把自己攒下的花生、瓜子拿出来,用牙签插上榨菜,坐在一起聊聊天,体会着团队的温暖。 
  让刘志伟觉得鼻酸的,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外出执行任务的这一年里,他更放不下家里。每个月,他只能通过卫星电话和家人联系,听着电话那头女儿喊“爸爸”,他只能强忍着泪水。刘志伟告诉记者,最让他难忘的,是女儿刚学了一篇关于维和警察的课文,她兴奋地告诉老师和同学,自己的爸爸就是维和警察,她感到很骄傲。 
  很快,一年的时间到了,告别那段难忘的时光,刘志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踏实地睡上一觉。 
  头顶蓝盔,身担和平,刘志伟和他的队友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他们不仅圆了自己的梦,也圆了和平的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