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名利心 释迷真诚念
焦家台古钟亭建筑群落访古
2016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焦台九圣堂保存完整,现在用作村里的医疗卫生室。
  面西而立的石钟亭。
  济南72名泉之一的晓露泉。
   文/片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福平                              
  春天杏花灿烂,夏日玉杏飘香,这是焦家台毫不夸张的真实写照。焦家台也叫焦台,是一个有1100多人的山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的东边。村中遗存的历史上不同年代建造的古钟亭建筑群落更为这个幽静的村庄增添了一份厚重和古朴。 

九圣堂的曲折建造史
  从张夏镇政府驻地沿104国道南行不远,就是通往历城区仲宫镇的一条山间公路,走这条公路东行至葡萄湾水库西边的一个十字路口,向北爬上一个大坡就到了焦台村,这里也是张夏镇万亩玉杏基地的核心风景区。古钟亭建筑群落中的九圣堂就在村东靠近一条小河的岸边。
  在九圣堂北边面西而立的一块石碑上刻写着这座建筑的漫长历史。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初建时的九圣堂只是一座小石庙,由于风摧雨击,在清朝的前期倾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并改名为观音堂。之后由于年久失修在清光绪七年(1881)再次修建,那座小石庙被用作了土地祠。经过光绪年间的这次修建,此时的九圣堂规模较大。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九圣堂只剩下东边位置的厢房了。  现在遗存的东厢房共有5间,墙体全为石筑,分南边3间北边2间连体。屋顶起脊,三道山墙的脊顶高于屋顶,和别处的起脊瓦房不同,这5间厢房的上顶弧度相连,没有明显的衔接面,看上去一气呵成。富有特色的北墙底部为外出一拃的墙基,中间开两面窗户,窗户的上方由斜上的池头、过木组成,窗上的雨搭为青色弧瓦叠加而成斜坡状以利雨水下泄,再向上则是三角状的墙体了。 
  从东北方向观看这座建筑,东面的5扇窗户和北面的两扇窗户虽在一个平面上,但由于方向不同,连同上面的屋顶及墙体显得立体感十足,而且富有西方教堂的神韵。只是由于墙体选用的石材颜色不一加上墙面出现的裂缝等原因,这座建筑给人沧桑破落的感受。
  我们从石碑上还能了解到,焦台村北3里多地的老仙岭西边有座涌泉寺,其地绿树重阴,鸟声百啭,泉声涓涓,是处绝美的胜景。但这里经常被山洪冲毁,加上地僻人孤,寺庙生存困难。于是山下的热心人和寺里的僧人商量通过田地置换的办法,在光绪年间将寺庙搬到九圣堂这个地方来。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涌泉寺现在是踪迹难寻了。
偏安一隅的清代石钟亭
  九圣堂北墙西面的不远处有两棵一直一斜的翠柏,在南边那棵柏树的枝下,有一座完好的石钟亭。 
  石钟亭高约3米,长阔2米,最底端为4块方石做成的柱础,柱础上有4根4棱石柱支撑着钟亭的亭帽。在西面两根石柱的外侧,书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闻声而警醒名利之心皆无”,下联是“知音而释迷真诚之念全有”。在石柱的上部有4块长条石组成亭帽的连续梁,西面的横梁为亭楣,中间书写“音永百代”4个大字,建造落款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钟亭上部的南北两端有两块三角形的块石,块石的顶部凿有半圆形的凹洞用来安插钟杠。三角形块石的东西两面置放斜向的石板充作亭瓦,顶端建有简易的亭脊,亭脊两端为简工的吻兽,亭脊正中还有一寿桃样的亭剎一个。 
  从清代这座钟亭现在的位置判断,当年的庙宇大部分建筑应当在以西以北方位,由于年代的变化,庙宇几乎全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后人贴着钟亭的南东两面建造起现存的房屋,好好的一座钟亭只能憋屈地在墙根旮旯处站立着。 
  由于钟亭及附近九圣堂等建筑价值很高,2013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已将这处历史遗存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隐隐蕴名泉
  从焦台村出来沿一条弯曲起伏的乡间公路向南走上大约几里远的地方,有一处山崖下的泉水长流不息,这处泉水就是济南72名泉之一的晓露泉。 
  晓露泉也叫宵露泉,位于张夏镇积家峪东北方向的一处山崖下,为灵岩寺外八景之一,景观设施初建于明代。此泉是一天然洞穴,位东朝西,高约2米,进深3米。泉水从大山底部的岩石缝隙中外流,汇入一石井中,井四周是一修砌的洞窟。在洞窟上方长有一棵千年古柏,树冠巨大,虬枝如龙,树身上有青藤缠绕。树因泉茂,泉因树美,常伴常随,相得益彰。 
  在洞外建有一长方形的水池,泉水在洞内由地下暗道输送至水池东壁上方的一个石雕龙头喷出。泉池东边栏杆的中间刻写着“晓露泉”三个篆体金字,为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所题写。  每到夏秋季节,泉水及四周青山径流而下的地表水,汇聚在晓露泉北边的月牙湖,波光粼粼,水面潋滟,俨然构成了一幅大山深处的天然美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