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起源于章丘
具有民间文化“活化石”之称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蒋龙龙
实习生 陈瑛 田丽怡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周姑子戏的起源应在清朝道光年间,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为济南本地的地方戏曲。五音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2006年5月20日,具有民间文化“活化石”之称的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翟伯成考证,五音戏发源于章丘市文祖街道青野村,旧时人们常说:“进了青野村(指西青野),家家周姑子腔”。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一个皇宫周姓宫女(又说是尼姑)为逃避迫害来到章丘文祖镇,并以唱戏为谋生手段四处云游化缘,人称周姑子。她曾长期在青野村居住,并向该村村民赵国庆传艺。赵国庆又向靳成花、靳成章兄弟传艺,二人成为周姑子戏的第一代艺人。
  后来,靳氏兄弟在济南演艺时,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弃章丘梆子改学周姑子戏。1934年,鲜樱桃等五人在上海灌唱片时,被海派京剧大师周信芳赞为“五音泰斗”,周姑子戏遂改称五音戏,这一时期是五音戏的鼎盛时期。据记者了解,五音戏共有20多个板式(腔调),主要曲目有《王小赶脚》、《赵美蓉观灯》、《拐磨子》、《彩楼记》等。
  为了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市文祖街道还在五音戏博物馆西侧建立了五音戏传习所,为五音戏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专属的训练场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