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戈壁滩,仍回荡着青春
再说那时一腔热情,他们无悔初衷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照片包含青春记忆。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50年前,济宁千余名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踏上了支援边疆的专列。艰苦岁月里,他们经历了大起大落,尝尽了悲欢离合。50年后,他们已年过六旬,两鬓霜染,却依然无悔初衷。5月25日,他们相聚在一起,共同追忆难忘的戈壁岁月。 

  本报记者 庄子帆  

浩瀚戈壁滩
成了他第二故乡

  那一年,他跟随支援边疆的千人队伍乘专列到甘肃去时,16岁的少年终于绷不住了。母亲悄悄背过身去流泪,父亲眼里满是不舍。如今,回想起1966年5月27日在火车站离别的那一幕,66岁的谷祖仁眼里仍会泛起泪花。 
  这群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听着列车与铁轨摩擦的声音,离开父母的庇护,只身一人来到了没有边际的戈壁滩,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一师工程团十六连。挖大渠、打埂子、喂猪放羊……每天干着在城里见不到的农活。一手握铁镐,一手握钢枪,住地窝子、大通铺,吃着水煮洋白菜、啃着青稞窝窝头,屯垦戍边的生活开始了。
  那些承载着青春记忆的往事却一直萦绕在谷祖仁们的心头。“我们去的时候是荒凉的戈壁滩,走的时候有了林带屏障,我们留下了一片绿。”赵福来说,经过艰苦的努力,那里改变了模样。 
  或许是那段记忆太过刻骨铭心,谷祖仁对那个曾经下乡的地方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但他可以确定的是不后悔,把那里当成了第二故乡。现在谷祖仁的儿子、女儿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带着儿孙探望多次,还时常在梦里惦念着她。   
阔别50余年
再续浓浓战友情

  四团九连的姑娘们,被分到了张掖市的团场,相处得就像亲姊妹一样,刚去时经常因想家而哭泣,她们成了彼此的依靠。今天,她们又相聚在一起交谈。 
  50周年聚会,她们一见面,便相拥在一起。“已经50年没见了。”张玉敏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握着刘玉銮的手,然后两人又相拥而泣。提前一天,张玉敏从枣庄赶到了济宁,“我都已经67岁了,这次聚会说什么也得来,若不来,下次还不知道能不能见到。” 
  她们之间有太多酸甜苦辣的回忆。上百公里都见不到人影的戈壁滩,却是狼经常出没的地方,晚上听到狼的吼叫声,姑娘们紧缩成一团,互相安慰,可不曾想过直面狼的情况也是那么平常。刚去不久,卢全秀与同班的谭惠珠、孔繁珠一起去团部,在路上竟然被4只狼包围住。 
  当时,3个女孩吓的瘫软,抱在一起一动也不敢动。“那眼睛亮的就跟手电筒一样,直直地盯着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了毛骨悚然的感觉。”卢全秀说,现在一回想起那个场景,还很害怕。 
  1980年到1983年间,他们陆续返回了济宁,曾经青涩的少年已成了青年,大部分也已成家立业,并遍布在各行各业。
百余老照片
记录那段峥嵘岁月

  来参加聚会的老人们,一走进酒店,就被一幅6米长的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上记录着他们十七八岁时的模样。68岁的韩玉娥找到了自己18岁时的照片,兴奋地拉起了旁边战友的手,“快看,这是我!” 
  注视着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岁月。这100多张黑白照片都是江启月收集的,一保存便是50年,几经搬家他都完好的保存下来了。
  在那个各种物资都匮乏的年代,没有各种花哨的礼物赠送好友,而送一张珍贵的照片就是深厚友谊的见证。当年,江启月在小宛农场,多才多艺的他被安排到了宣传队,也是大家的“活宝”。“他人特别好,每次想家、不开心的时候都愿意跟他说,他就会给大家唱歌、跳舞、说快板。”韩玉娥说,每次听到江启月的歌声,就忘记了念家时的难过,现在看到他眼前就会浮现出,每天劳动完之后,他唱着《打靶归来》,大家扛着锄头、铁锹收工的场景。 
  睹物思情,江启月经常将这些老照片拿出来看,泛黄的照片是他们之间那段友谊的见证。 
  握手、拥抱、交谈,这些年过60岁的老人们仿佛又变得年轻,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时不时地离坐,恨不得和每位战友都能留下一张合影。曾经的风华正茂留在了戈壁滩,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从无知到无谓,从无可奈何到无与伦比。那些青葱岁月、曾经的记忆与皱纹一同爬上了他们的脸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