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救命术” 
冠脉支架植入桡动脉疏通患者命脉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六旬老人突发心脏病
住进医院

  65岁的王大爷是临朐县五井镇的一位村民,他患有心脏病多年,平日都是吃药维持,身体状况还算良好。虽年事已高,王大爷种植了十几亩樱桃,为了不离开樱桃园,即使偶尔身体不适,王大爷也是简单通过吃药打针维系,从来没有考虑做手术。
  2015年4月份,是樱桃成熟的季节,王大爷日夜待在樱桃园里,盼望着满树红通通的樱桃能给他带来好价钱。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先发生了,由于日夜操劳,王大爷突发冠心病,被120送到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该科主任、主任医师张爱元为其做了详细检查,诊断为“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伴有心跳骤停的症状,需行支架植入术。
  随后,医生们为其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决定采用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并植入支架,将狭窄的地方扩开,以打通王大爷阻塞的血管。术中,张爱元等医生成功地经桡动脉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植入了两个支架,打通了王大爷阻塞的血管。由于医院采取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王大爷当即就可以起床行走,没任何痛苦,而且恢复也快。说到此处,王大爷还卷起袖腕向记者证实。记者发现,王大爷的伤口正如他所说,只有针眼般大小。
新路径
疏通患者命脉

  张爱元主任介绍,由于冠心病介入是一项循经血管径路进行导管操作的微创技术,因此建立有效的血管通道尤为关键。“传统的手术径路通常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途径,但是由于股动脉解剖部位较深,术后对穿刺点压迫止血较为困难,因此它不可避免的会暴露一些自身的缺点。”张爱元说,比如,容易出现皮下血肿、大出血、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皮肤破溃;损伤神经造成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在局部压迫时出现严重的迷走反射,导致心率过缓和低血压;穿刺不当造成腹膜后血肿。
  “如果是下肢股动脉穿刺,患者需要24小时卧床制动,这将患者带来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甚至部分患者加重心功能不全。”张爱元说,而通过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无论是局部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还是其他穿刺并发症都明显低于股动脉路径。
  这一点在王大爷处得到了证实,“做完手术,我就能下床走动了,还以为需要天天躺在病床上,医生说根本不需要,这样省了不少住院费。”王大爷高兴的说。
  “对于下肢截肢或髂动脉闭塞以及严重腹主动脉病变(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经股动脉路径困难,可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张爱元补充道,有的患者驼背严重,根本直不起身来,如果从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手术,对患者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而通过桡动脉,坐着就能完成手术,随时都可以离开医院。
省内率先
开展此技术

  张爱元介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省内率先开展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穿刺技术。
  局部麻醉时采取一针麻醉,有效避免反复针刺疼痛感以及桡动脉痉挛发生。
  多种技术提高桡动脉的成功率,使用普通J型导丝替代超滑导丝,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费用,减少了放射线剂量。两种导丝均不能通过使用双导丝技术或者PCI导丝。
  如果一小部分患者桡动脉先天纤细或闭塞无法穿刺,经过改良,可穿刺上肢尺动脉、肱动脉,以及对侧血管,也可以达到相同效果。术中多种药物结合,避免桡动脉闭塞。
  张爱元主任介绍说:“改良桡动脉穿刺技术不仅缓解患者疾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还提高患者手术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报记者 刘蒙蒙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的心肌损伤或者坏死。 冠心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出现死亡。
  快速明确冠脉病变,解除冠脉狭窄、阻塞才能有效缓解症状、挽救生命。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就是目前明确和治疗冠心病的一项主要手段。由于冠心病介入是一项循经血管径路进行导管操作的微创技术,因此建立有效的血管通道尤为关键。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是经典途径,但是存在一些缺点。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冠脉支架植入的新路径桡动脉,能够最大限度克服股动脉治疗的缺点,不需卧床,术后即可拔管,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减少了医疗费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