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和读书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心想
  人的悟性与读书的关系很难说清。六祖慧能没读过书,因偶然机缘听到别人读《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一下子顿悟。不少书呆子却读书而无解,没点儿灵性,或者叫悟性。
  有一次,我偶遇一位上过高中、没读过大学、现在在一家公司当司机的小伙子。相处不足两天的时间里,我了解到他的悟性很高,对读书却没有多大兴趣。他办事利索,待人真诚,对人和事都有见地,而且乐观豁达,甚至对佛理都能以很朴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颇为深刻。
  他给我讲了不少民间传说,有几个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的故事好像都是小时候从爷爷那里有意无意地听来的,而不是从书上看到的,因而也更宝贵。有些故事在书上是找不到的,我甚至在网上搜索都找不到。尤其他讲到一个故事,关于人头上长出了牛角的,我从父亲那里也听说过相似的版本,只不过他的版本说的是发生在他那个村子里谁谁的几代祖身上,我听到的是发生在我那个村子里谁谁的几代祖身上。大同小异的故事让我思考这两个故事背后是否有些共同的历史元素,关于牛的?还是关于饥饿的?还是……这个故事从网上找不到,人类学家或者民俗学家大概对这类故事会有兴趣。
  我又在想,他听故事的过程,大概正是他的悟性被点燃的过程。这也是教育,可是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能有机会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讲民间传奇和传说?在电视、手机、iPad等普及的时代,《喜羊羊与灰太狼》、《海底总动员》这类东西已经挤满了孩子的时间。我还在想,虽然我认为读书总是好的,但不喜欢读书的人,不走上大学这条路也挺好的。他就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就如同爱马的人总把自己的马弄得很干净,爱护得很好。
  这就是教育上的分流。郑也夫教授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教育分流一方面缓解了高考压力,缓解“学历军备竞赛”;另一方面,一部分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在职业教育上得到很好的训练。这位老弟分流到了社会上,直接进入工作,而且很出色。这里边有着教育工作者们要思考的东西,这也是家长们可以反思的东西:“行行出状元”,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都挤到高考一座独木桥上。我看他比很多大学生或研究生要优秀多了,他的书来自对社会和自然的领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