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理念为先 特色发展 搭建人人成才立交桥
2017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大好时机,扎实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搭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外合作,家校合作平台,推进中高职衔接、职普合作、技能就业、社会化培训和终身学习融通的体系建设,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坚持理念为先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阳谷职业中专一直坚持“服务地方,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的发展意识,结合省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阳谷县职业中专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定位与目标、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等内容,确立了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为先、人格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办学目标,以“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工作重点,着力巩固发展成果,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品牌名校的发展目标定位。
  经过三十多年的跨越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内部管理上,学校着重构建五位一体共同治理的新机制,在学校委员会的领导下,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在学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完善治理结构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改革学校治理结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为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着手改革治理结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在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特色与需求、总结学校办学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政府、企业(行业)、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阳谷县职业中专章程》和《阳谷县职业中专理事会章程》,将校企校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学校章程的核心内容,为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办学提供了依据。拟定了《阳谷县职业中专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理事会章程》,明确了理事会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理事单位及理事的权利与义务。制订了《阳谷职业中专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性质、组织机构、职责与权利、工作制度等内容,指导各专业建立完善的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原则,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上,要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原则,实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例如,阳谷县职业中专机电专业和三山集团、齐鲁电缆共建实训基地,电子专业和金蔡伦集团共建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和凤祥集团共建实训基地等。学校还参加了由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聊城第一职教集团,莘县职业中专、高唐职业中专、齐河职业中专等学校组建了职校专业联盟,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秉持能力导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又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校努力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践体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专业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规格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包括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在内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部分专业设置模块化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占专业总课时比例达30%以上,学生实训实习时间累计达1年以上。二是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
加强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依托学校专业优势,与市场、企业接轨,建设相关专业化公司运作模式的实训基地。如成立了机械加工、模具,服装等专业的专业化公司等。这些公司化运作模式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校企同行、双向融合、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公司化运行,联合组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文化,改进及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解决了实训耗材资金缺口等问题。并将把建立实训基地作为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把教室搬进车间,让企业进驻学校,切实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阳谷经济,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专业设置上,一是改变传统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即不以学校学科水平和师资力量、设备状况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而是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立足点设置专业。二是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了更好服务阳谷县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学校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以服务社会需求。2013年,构建了适应阳谷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械加工类、化工与食品工程类、经贸与管理类、畜牧养殖与现代农艺类、电子技术与信息类、教师教育类等六大学科专业集群;2014年,阳谷职业中专根据“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在上述六大学科专业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群。通过立项,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3个学科专业。通过对上述专业集群、专业群和重点建设专业的凝练与建设,阳谷职业中专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得到了优化,和当地产业对接更加紧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学校认真履行社会服务责任,建立培训课程资源库,发挥专业师资、教学设施优势,积极面向社会提供文化、技能、生活等培训,成为阳谷县社区教育中心、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学校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为阳谷县钎具行业公共实训中心。
提升教学质量
打通多元升学通道

  利用各种资源,建设高水平实践育人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利用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专项资,新购置800万元实训设备金,学校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学实训设备总值现已达到1902万元,生均实训设备值6067元。学校建有3200平方米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可满足机电专业600名学生的教学实训需求,以及每年1000人次的短期培训任务。学校和阳谷县机械加工产业对接更加紧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大大加强。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三年来,有两名教师去德国培训,10名同志参加了国家级培训,56名同志参加了省级培训,学校还利用假期多次组织教师课件制作、普通话、书法等培训,并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通过技能培训,教师的专业执教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得到很大提升。目前,专业教师117人,双师型教师82人。
  毕业生就业从容,升大学有“绿色通道”。春季高考为优秀的职校生提供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我校强抓机遇,狠抓教学质量,春季高考成绩无论是升学人数升还是升学率均居全市前茅。三年来有1500多人升入大学,其中有536名学生升入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管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高中学生来校学习,通过春季高考,成就大学梦想。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在这里,学生每一天都在朝着梦想迈进。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提高了办学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专业师资、教学设施优势,与企业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长短班,现已成为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县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特种作业培训中心。年培训2600人次。学校积极稳妥地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毕业生除升入大学的外全部被安置到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上海达丰集团、阳谷新凤翔集团、阳谷电缆集团等国内或国外知名企业工作,2014年,向韩国、新加坡、日本输送了93名学生和社会青年,就业率达9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85%以上。
  下一步,阳谷县职业中专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涵质量建设,走“立德树人、管理强校、质量立校”之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
  无菌操作。
  机电。
  商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