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李娟走进阿勒泰的冬牧场
2017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与书的相遇,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阅读李娟的《冬牧场》这本书,让我有很强烈的相见恨晚的感觉。毫不客气地讲,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散文。
  李娟的《九篇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曾深深地吸引了我,震撼了我。她的文字朴素而真实,朴素到像唠家常,真实到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阅读的心情怎么形容呢?就好似大鱼大肉吃了很久,几乎没了胃口,突然有人给你端来一碗散发着淡淡麻油味道的清汤挂面,上面漂着两根绿油油的青菜和零零落落的胡萝卜丁,顿时你的口齿生津,胃口大开,满心愉悦,恨不得狼吞虎咽一番又生怕几口就把它吃完,恋恋不舍的样子。
  酷暑炎夏的夜晚,非常适合阅读《冬牧场》,像她手里牵着的一峰骆驼,跟随李娟进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来到居麻家,感受哈萨克牧民在冬窝子那段艰辛的荒野生活。这里太冷了,“到了十二月底,一天比一天冷。牧归时,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牛和骆驼也全都长出了白眉毛和白胡子,一个个显得慈眉善目。至于骑马回来的人,眼睫毛和眉毛也结满粗重的冰霜,围巾和帽檐上白茫茫的。”而牧民的居住环境又那么糟糕,“眼下是一块突兀的黑色沙窝子,有旧年的粪墙羊圈和三个低矮破旧的地窝子(其中一个是牛圈)。我们将在这儿展开整整一个冬天。”生活用水只能靠四处找雪,融化以后使用,“这样的雪,我收集半个小时化开后的水还不够洗一双袜子。又由于是风吹来的,一路上和沙土、枯草和粪渣紧密团结在一起……化开后混浊不堪,锅里有一寸多厚的沙子、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马粪团这样的庞然大物……就算完全沉淀了,水的颜色也黄红可疑——未必比我袜子干净。”
  也许正是艰苦的环境造就了牧民坚毅、豁达的性格,李娟写到居麻的幽默风趣,总让人忍俊不禁。是啊,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几乎与世隔绝,达观的人只好苦中作乐,我以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牧民的后代、居麻的二女儿加玛,她那么聪慧、灵秀,但迫于家计窘迫不得不辍学在家放羊,她的性格里有担当、有隐忍,还心怀梦想,是年轻一代牧民的代表。当然,书中还一一写到嫂子、邻居、骆驼、牛马羊、猫狗等,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或动物)性格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全书共四章,分别是:冬窝子、荒野主人、宁静、最后的事,内容涉及地理、自然、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还有环保、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又不留痕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心良苦。李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显或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观念和困惑,抒发自己的感情,因为她是在真正地关注、真正地去体会,她对环境的恶化、对牧民生活条件的恶劣、对新生代和传统父辈的隔阂是真真正正地感到痛彻心扉,这是她每天都看在眼里的生活。
  整本书文笔自然清新,文字朴实又有力量,让人找到生命最初的天真与自然。有人说《冬牧场》是文坛的清新之风,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阿勒泰的精灵李娟虽然身处荒凉的戈壁滩,但丝毫看不出怨天尤人,反而常常为自然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被身边的牛羊、骆驼、猫狗、小孩和一草一木所感动,她把身边的平常事娓娓道来,平静而又动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