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搬媳妇儿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贺宝璇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黏高粱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圆”,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圆”。
  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以外,还有一种习惯是搬媳妇儿。凡是当年结婚的媳妇儿不能在公婆家过年,如果在婆家过年或者在妈家过十五对老人不利。所以,凡是结过婚的女子大都是离开婆家到自己的表亲家过十五。并且要穿上自己做的鞋、衣服,以显示新媳妇心灵手巧。
  四十年前,大姑的儿媳妇到我家过正月十五,当时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是,大姑的儿媳妇手比较巧,自己织的毛衣带高领的、带大襟的、对襟毛衣,深有古典女子的味道。我们家左邻右舍的婶婶、阿姨们都来凑热闹,看嫂子织毛衣、做衣服的手艺。那个正月十五是我们家最热闹的一天,除了见到嫂子的手艺外,还看到嫂子带来的大姑用面团炸出的大公鸡、大象等活灵活现的动物,炸出来的这些食物不但好看,也很脆,很好吃。真是既饱了眼福,又解了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