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剪纸囍事盈门
2014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顾朋泉

  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诞生礼、成人礼、寿礼、丧葬礼一起被称为人生礼仪,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喜庆礼俗,通过婚嫁习俗能够很好反映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积淀。
  在结婚前,男方一般都要将结婚用房打扫干净或是重新修葺。主要有粉刷墙壁、门窗上漆、购置和摆放生活器具与家具,还有裱糊顶棚,俗称“吊顶”(用高粱秆扎顶棚框架,以花纸裱糊),此工序完成后就要在顶棚上张贴剪纸,被称为“顶棚花”,一般在中间贴一张圆形团花,又称“月明花”,还要配有四个角花,象征着新婚夫妇“花好月圆”之意。中间的团花多以“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等新婚题材为主,角花则多是“蝙蝠”或是“蝴蝶”为主,窗户上贴有比如常见的“喜鹊登梅”或是“和合二仙”等题材,还要附上四个窗角,多以人物花鸟为主,土炕上要贴上“炕围花”,墙上要贴“墙围花”,窗顶要贴窗裙,则多以人物为主,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等。
  新房的门上,剪纸贴在房门中间,俗称“门心花”,门扇四角贴角花,俗称“门角花”。
  在福山旧时的婚俗中,新郎到岳父家迎娶新娘之时,所带礼品中,必有八个饽饽和一只白条鸡,俗谚曰:“八个饽饽一只鸡,磕头作揖去求妻”。所带的公鸡冠子上还要拴一个红布条,大馒头上都要放上圆形剪纸,名叫“饽饽花”。礼品中还有一个猪头,猪头上还要贴上形似猪头的剪纸称为“猪头花”,猪蹄子上剪上形似猪腿的“猪蹄花”,还要有一块猪肉,肉上贴一张扇形的剪纸,内容为“鸳鸯与莲花”,称作“鸳鸯肉花”。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的新婚用品都要用剪纸来做装饰,例如:新娘陪嫁时必须要有一对脸盆,脸盆里要放一张正好与盆底大小相等的团花剪纸,常见于“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入夫家门在院子里拜天地时,供桌上的一对红烛台下要垫上圆形的“烛台花”,内容多为“福寿双全”、“当朝一品”、“多子石榴”……与此相伴的还有“镜子花”、“箱子花”、“茶壶花”、“柜面花”、“帽筒花”、“香胰子花”等等。
  自古至今,无论谁家操办新婚喜事,都要在门外室内以及日常所用器物上张贴剪纸“囍”字,寓意“双喜临门,白头偕老”之意。
  关于结婚贴红双“囍”的习俗来历,相传与宋代的大文豪王安石有关,王安石一日进京赶考,途中经过一姓马的大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只走马灯,灯下垂有一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此举是马员外为自己的独生女招婿,如有对出下联者,愿将小女许配给他。王安石一时对不出,便离开了人群,进了考场,恰逢最后一道考题也是半副对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灵机一动,将路上所见上联书此应对,试毕回家,见那悬挂招婿上联仍无人应对,便不假思索的挥笔写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其十分欢喜,最后将其被选快婿,新婚之日,进了洞房,新娘道:“王郎才高学广,这场考试定能中榜,那是大登科,如今对出下联,结成连理,该算是小登科了”。
  王安石不仅金榜题名,又娶了马家小姐为妻,万分高兴之时,挥笔写下了个斗大的“囍”字,贴在门上,又赋诗一首“巧对连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此后,新婚贴“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婚礼中必不可少的装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