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下乡”,监管薄弱是根本
2014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有话枣说 
  冯燮
  《假冒伪劣商品纷纷“下乡”》一稿报道,3.15在即,商品的质量再度引起市民的高度重视。而近日,有市民反映,一些“山寨”商品却堂而皇之地落户农村小商铺。(《齐鲁晚报》3月14日报道)
  年年3.15,主题各不同,但是假冒伪劣偏爱农村,却是老生常谈,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焦点问题。对此,各方分析后,达成的共识是,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甚至有点图便宜“知假买假”。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农村监管薄弱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说到监管薄弱,监管部门也是大倒苦水,报道中提到,相关单位表示,因为农村市场分布范围广,经营户非常散乱,碰到流动性强的集贸市场更难确定监管目标,这样一来要想在农村设置全面的监管模式,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消耗更多时间,的确很有难度。
  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所要投入的成本的确很高,但这些成本与广大农村市场秩序乃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来说,似乎也算不得什么,我想这个账谁都能算得明白,难道就为节约所谓的监管成本,就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坐视不管吗?
  其实监管成本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监管歧视。相关职能部门对城市的监管可谓严防死守,这固然缘于执法成本较低,但也与城市市民勇于监督所形成的“倒逼”不无干系,而农村村民即使深受假冒伪劣之害,也很少对监管部门问责,于是“懒得去管”就成了必然。
  再说了,考虑成本增加、利润少等因素,正规厂商对农村市场不屑一顾,即使守着城市大叫“生意难做”,也不愿开辟农村市场,经营歧视可见一斑。于是农村市场里的商户,难以与正规厂家对接,只能选择二道贩子或者批发商来进货,给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流通市场提供了机会。
  总体说来,对于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正规厂商不愿去占领,假冒伪劣自然就“大举进攻”,职能部门监管不力,不法厂商就“偷着乐”。因此,破解之道,就在于,消除歧视,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搞连锁经营,让更多优质的商品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到农村。加大农村监管投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网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