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族不再说不知道
2014年04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萧德荣翻看自己编写的家谱。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摄
  兰陵镇萧氏宗祠(资料片)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4月16日,在临沂市兰陵县城,天刚蒙蒙亮,萧怀军来不及整理一下刚戴的领带,就一头钻进汽车,赶着去另一个县区开会。
  “去年在兰陵县召开了山东萧氏宗亲联谊会,很成功,现在又得讨论今年的萧氏宗亲联谊会该如何办,怀军一直在为这事前后忙碌。”萧怀军的二叔萧德荣在电话里告诉本报记者。
  去年12月,山东萧氏宗亲联谊会暨商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兰陵县召开,200多位从台湾等地来的萧氏宗亲参加。“开会主要是为了加强萧氏宗亲的联谊。”萧德荣说,他很自豪,之所以自豪,是因为自己二十年来对兰陵萧氏的研究终于有了现实的意义,很多族人愿意听他讲的家族历史。
  二十年前,萧德荣刚刚从县审计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休,与一本四川萧氏家谱“偶遇”后的心结,让他开始了萧氏家族的研究。
  那本四川萧氏家谱中记录着一句话,“祖先来自兰陵”,当时,四川的萧氏族人正是为此专程来到临沂市兰陵县,想寻找一些关于祖先故里的信息。
  但是,当时县里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兰陵萧氏的资料,萧德荣在场亲耳听见县里的工作人员对四川来的族人说“不知道”。
  “那个场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萧德荣对本报记者说。这深深触动了他,带着一股倔劲儿,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兰陵萧氏研究透了。
  “古代兰陵就是今天的兰陵县兰陵镇,常州兰陵是萧氏族人南迁后出现的,两地被人习惯称为北兰陵和南兰陵,但萧氏族人的‘根’还是在北兰陵。”萧德荣说。
  史志部门关于兰陵萧氏的相关资料较少,周围的人也不理解他为何非要研究兰陵萧氏。起初,萧德荣确实很犯难,不过他并没有想过放弃。在县里来回打听久了,他意识到自己应该从农村萧姓聚居的地方开始研究,那些兰陵萧氏的踪迹就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古代碑刻上和村民世代的口口相传里。
  从那以后,萧德荣走街串巷,把兰陵县大大小小的村都走了一个遍。
  “的确有收获,不仅从碑刻上看到了兰陵萧氏的部分记录,而且还把目前萧姓人的辈分进行了统计,写成了兰陵萧氏家谱。”萧德荣说。    
  在萧德荣撰写的《兰陵萧氏族谱序》中,他提到: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占领,萧氏宗族以萧为姓,迁至徐州、兰陵、丰沛一带谋生。公元前317年,晋建武元年,北方入侵,萧望之十四世孙淮阴令萧整携兰陵萧氏宗族南迁。大约经过160余年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萧氏两朝皇帝,皇后、宰相、状元、王爷、将军等,遍布各省各市,以至全球都有萧氏居住。这些事实和论断,都经过他严谨地梳理史料和实地查证,令人信服。
  史书称,晋永嘉元年,中原混战,朝廷携千余户南渡至建康(今南京)。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政权。因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新建的东晋政权都依赖世家大族琅邪王氏的辅佐,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为了安置从北方迁来的侨民,东晋政府在南方设立了相应的侨郡,其中,兰陵萧氏由原来的“兰陵”,改为侨居“南兰陵”。
  尽管家史皆有由来,但遗存却很难再找到。“多少年来,老谱失传,林碑遭劫。”萧德荣在走访时,每逢看到祖辈遗迹被破坏,心里如滴血般惋惜。
  清嘉庆九年,兰陵萧氏族人在沂水县萧家沟祖林立了一座碑。如今,字迹虽难辨,但碑尚存,对此,萧德荣如获至宝。  2001年,马来西亚的一位萧姓华裔找到萧德荣,让其带领去拜祭先祖萧望之的陵墓。
  在小仲村原“望公墓”的旧址前,这位马来西亚的华裔非常兴奋,照萧德荣的说法,“他终于找到了故乡在哪里。”
  不久后,根据这位华裔临走时的交代,萧德荣在原“望公墓”的旧址前修了一处纪念碑亭,也算是让纪念有个实物的依托。
  后来,萧氏宗族决定,以居住在山东沂水县的兰陵萧氏后人为主体,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修谱、立碑。
  早在清宣统三年,兰陵萧氏族人进行了第二次修谱,然而一百年过去了,随着人口增多、地域变化,世系、行辈、起名用字等都出现混乱,修谱成了不少萧氏族人的心结。
  2011年,作为兰陵萧氏宗亲联谊会的会长,萧怀军与理事长萧军为“萧公望之墓”立碑,随后一座萧氏大宗祠也建成。
  “就像孔家祭孔一样,萧氏后人每年也能定期在萧氏大宗祠里进行祭拜了。”萧德荣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