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极星改造中找“突破口”
与时俱进严把质量关,竞争升级打造精品质量
2014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闫丽君

  先驱是不是注定要成为先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拥有百年历史的烟台北极星国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兆基认为,战无定法变为先。“战场变了,战斗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不管是巨头还是草根,能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法则只有一个——与时俱进,适者生存。”张兆基说。
辉煌背后,潜藏暗涌
  早在1915年,实业家李东山先生在烟台创办宝时造钟厂,这便是中国现代制钟业的发端。那会,国内市场上的钟表全是外国产品,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基于此,李东山先生创办宝时造钟工厂,并一步步将洋品牌逐出国境,占领了国内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烟台制钟业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烟台造钟厂,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1975年,烟台钟表业又在此基础上以烟台钟表厂各分厂为主体,按照产品组建了木钟、闹钟、手表、模具等专业生产厂以及钟表元配件、钟表材料等钟表研究所等,形成了国内同行业中第一个完整配套的钟表生产体系。十二年之后,1987年北极星钟表工业进行了一次重大体制创新——组建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公司,成为国内同行业第一个企业集团。
  “那时是北极星最辉煌的时候,旗下有60多家分公司,员工达到1.3万多人,产品更是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兆基骄傲地说,“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北极星利税占到整个烟台市(含烟台威海)工业利税的11.2%。”他说,北极星连续多年参加全国评选,质量都是第一,更别提一次次获得国家级别的殊荣。
  而身为北极星员工,很多人都感到有一种无尚的优越感。当然,面对如此好的成绩,任何人都无法平静,北极星也不例外。这时,北极星不惜花重金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以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占领高端市场。
问题突显,绝地反击
  然而,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生了更多的消费需求,国内涌现出了很多钟表生产企业,他们正在以平民化的产品一点点鲸吞这个市场。
  当北极星正高枕无忧地享受荣誉带来的战果时,更大的威胁如洪水般汹涌而来:北极星的产品成本竟然比市面上零售钟表的售价还要高,这给了张兆基当头一棒。“没有把握未来市场而去盲目拿来主义,终究是没有前途的。”
  这时,隐藏在国企背后的各种问题显然已经积淀已久,集中爆发:许多企业一度停产或者半停产。北极星不得不痛定思痛,展开新一轮的转型改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桎梏,彻底清除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北极星这一传统品牌的长足发展,张兆基在烟台市政府的帮助下,果断采取了“三个一批”三步走的解困攻坚计划,即“破产关闭一批,重组分流一批,做强做大一批”。
  张兆基解释道,当时分企业进行政策性破产重整,对不能进行政策性破产而又难以继续发展下去的企业,实施了关闭分流的办法,紧接着又重新组建了四个板块(手表、机械钟、石英钟和特种用钟)轻装上阵。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北极星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北极星又出现了久违的生机和活力。
  据了解,目前,前两步走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将重点加快实施第三步走战略,以发展为主题,做强做大一批产业,并通过围绕“组织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开展工作。
“无形钟表”,有大作为
  经过重组后,北极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钟表数量最多、档次最高的企业,其中钟的数量和功能已远超德国。
  “成绩是明显的,但是形式也很严峻。”张兆基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成规模以上的钟表生产企业有5000多家,去年全国钟表销量额达300亿元,而北极星的贡献量仅为2亿多元,比例与百年老企的品牌不相匹配。
  100年来,北极星艰难起家,乘势而起成为业界巨头的传奇,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难道这颗昔日耀眼的恒星就这么光辉不在了么?
  张兆基说,北极星绝不言败,也永不言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外形势及行业竞争,北极星推出了“无形钟表”概念。“实际上就是时间同步系统,未来,它将是集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和集成化于一体的操作服务系统。”张兆基说。
  “所以我们必须做系统,给客户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将来可以实现参与到各个行业的管控和监督。”谈到未来,张兆基又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目前北极星生产的大型区域时间同步系统性能先进、稳定、可靠,技术指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地铁、车站、机场、电视台、电厂、医院等场所,在国内区域时间系统中占有80%的市场份额,并出口伊朗等国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