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稻共生更保安全
2014年09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实习生 魏吉顺      

  “水少的时候,稻田里也就是二三十厘米深,站在田边,可以看见里面一条条鱼露着半个身子游来游去,”在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办事处附近的一处稻田里,济南挑替农业负责人梅王乐告诉记者,这是“鱼稻共生”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在山东首次试验成功。
  单一的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对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前者有化肥流失以及农药残留的风险,后者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的风险,“鱼稻共生”种植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了一个小的食物链。“鱼类获得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它的排泄物还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同时,稻子上的害虫可以被鱼吃掉,使水稻可以在不施肥、不打药的情况下正常生长收获,”山东省淡水研究所研究员王钦东告诉记者,“它既缓解了鱼粮争地矛盾,又净化养殖水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鱼除了共生,还能共赢。
  因为环境极为苛刻,不管是稻米还是流入市场的鱼,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产品。“成鱼很快就要走入市场了,现在已经有不少餐厅开始预订了,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梅王乐说,按当前的市场价,这些“绿色”稻花鱼能卖到每斤50块钱左右,绿色稻米也能比市场上的普通稻米价格翻出若干倍,“如果纯种植一般水稻的话,按照现在的行情,一亩单季水稻一年的利润最多也就一千块钱,‘鱼稻共生’可就不一样了,利润比单纯的养鱼、种水稻翻几倍是不成问题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