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打工供养脑瘫弃儿
16年间老两口教孩子写字、骑车,供其上学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郭振立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在我们家好歹能活,万一送走了,孩子可能就没命了啊!”16年前,凭着一份朴素的善心,年逾六旬的郭德玉、许玉英夫妇将一名脑瘫弃儿捡回家。这些年,任凭旁人劝说,他们从未想过放弃这个苦命的孩子。
  如今,16岁的郭振立学会了写字、骑车,并已升入初三;82岁的郭德玉则在敬老院打工,给孙子赚点零用钱。年纪大了,郭德玉和许玉英也在寻思,该让孙儿学点啥技术养活自己呢?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万一送走,孩子就没命了”
  郭德玉是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道口铺村人,妻子许玉英今年77岁。按照聊城的养老政策,老两口每月有近200元的政府性补贴。郭德玉还是抗美援朝老兵,每月有400多元的补助。尽管两个儿子都是农民,但老两口本能生活无忧。
  不过,现实并非如此。
  一切源于一个孩子。16年前,许玉英出门时,从路边沟里捡回一个孩子。“是个满身长疮的男娃娃,看着真让人心疼。”又是喂奶粉,又是做新衣,许玉英像带自家孩子一样照顾这个孩子。可是,孩子身上的疮治好了,手脚却有些问题,一查,是脑瘫,右手、右脚行动不便。
  周围有些人劝老两口把孩子送走,郭德玉不舍得:“好歹是条人命,在我们家还能活,万一送走了,孩子可能就没命了啊!”就这样,老两口把孩子留下了,取名郭振立。
  老两口的舒适日子由此被打破了。为了补贴家用,他们打零工、捡破烂。年纪大了,没人敢雇,郭德玉又去了敬老院打工。
  “也干不了太多活,就是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端端饭,陪着说说话。”16日,已经82岁的郭德玉在当地敬老院忙活着,他要照看两名老人,一月能拿200元工资。

为让孩子上学,老两口签下免责保证书
  郭振立渐渐长大,不光行动不便,说话也不利落。“四五岁的时候,他才会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六七岁才喊出一声‘爷爷’,七八岁才会走路,直到现在都走不好……”郭德玉说。
  可不管怎样,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老人还是希望孙子能跟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
  “起初幼儿园和小学都不敢收。”许玉英还记得学校老师充满顾虑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神情,“我们知道,孩子自己走不好路,话也说不利索,到了学校是给人家添麻烦。学校怕孩子万一出点什么事儿,担上责任。”
  好说歹说,学校同意接收郭振立入学,但需要老夫妻写下“免责保证书”,保证孩子在学校出了任何意外,磕了碰了摔了甚至更严重的事,都与学校和老师无关。
  老两口在保证书上按下了手印,郭振立入了校门。
  郭振立刚上学的时候,爷爷奶奶蹬着三轮车接送。现在,郭振立已经在读初三,他也在爷爷的教导下,学会了自己骑三轮车,往返在学校和家之间。
“若考不上高中,孩子能干点啥呢?”
  老人家里很简陋,唯一的家电是一台17英寸的电视机。卧室两侧各摆了一张小床,郭振立和奶奶在家住,爷爷平日住敬老院。
  郭振立向记者展示他用左手写的字,虽不算漂亮,但一笔一划很是工整。奶奶许玉英解释说,振立右手五个指头伸不直,只能用左手写字,刚开始时,字写得乱七八糟,后来她一遍遍手把手地教,总算矫正了过来。
  小振立还记得爷爷教他学骑三轮车的事。上初中后离家远了,振立想学自行车自己去上学,但右腿、右手不方便,没法学,就改学三轮车。他让爷爷把自己的右脚绑在车蹬子上,把右手绑在右车把上,用了一暑假,一遍遍地练习,终于学会了。
  16年,当年那个一身疮的孩子长大了。虽然右手无力,但他学会了用左手写字;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会帮着爷爷在敬老院打扫卫生,帮着奶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虽然说话依然口齿不清,但多说几遍、仔细辨认,能听出他在感恩地说:“如果不是爷爷奶奶,我早就死了。”
  再有半年,郭振立就要参加中考了。郭德玉寻思着,若是孩子能考上高中,他们一定好好供他继续读;若是考不上,就打听打听有什么地方能让这样的孩子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好养活自己。
  可许玉英还是很担心:“孩子能学什么技能呢?或者帮什么单位看大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