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迎“拐点”,11年来最少
泉水难补给造成地下水位下跌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月18日讯(记者 孟燕 蒋龙龙) 据济南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泉群的水位持续下跌的原因在于降水的稀少。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随着降水量在每年“少—多—少”的变化,泉水水位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变化。
  “一般来说,春季刚过的6月,泉水水位最低。”经过夏天降水的补充,8、9月出现最高水位。每年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泉水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水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则反之。”
  “2014年的降水量是继趵突泉2003年复涌以来最少的一年。”济南市水文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统计,201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30.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3.5%,比2013年同期偏少40.4%,成为自1950年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降水量的“第六少”。降水量最少的前五位分别为,1968年335.6毫米,1989年368.1毫米,2002年375.5毫米,1981年390.6毫米,1986年405.4毫米。
  2014年春季平均气温历史最高,夏季本该下雨的季节却没有盼来雨。以2014年汛期降水为例,全市汛期平均降水量324.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2.1%,比2013年同期偏少40.9%,列历史同期倒数第四位(前几位的分别是1968年139.9毫米,2002年235.4毫米,1989年268.0毫米)。
  2014年全年12个月中有8个月份降水偏少,尤其是作为主汛期的7月和8月份降水分别偏少64.4%和52.4%。2014年1月、3月、12月,降水量几乎为0,分别比常年偏少86.4%、98.5%、90.4%。
  从2003年以来省城的雨一直都比较“豪爽”,怎么2014年成了拐点?不少市民疑问。“2014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南,水汽很难北上,导致了干旱少雨。”山东省气候中心工程师孟祥新解释。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水库蓄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保泉形势严峻,泉眼面临停喷危险。
抽水多 地下水抽得多泉水水位就会下降
  上世纪70年代,济南抽取地下水增多,大气降水和泉水水位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明显。地下水抽取数量的多少,关系到泉水水位的高低。“地下水抽得多,泉水水位低,抽得少,则泉水水位高。”
  1968年,济南地下水的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济南经常出现泉水断流的事件。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1972年1月,市区曾经停电,济南所有的抽水泵站全部停机,受此影响水位回升40厘米。1980年9月,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00吨,市区地下水位也回升了40厘米。
  自2003年后,济南限制开采地下水。目前,东部城区每天仍开采13万方地下水。用于东部城区生产生活之用,对泉群威胁仍较大。南部山区的60万亩农田共打了1.8万眼机井,用来灌溉农田,每年消耗大量地下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泉水水位受威胁。

渗水少 补给区内不透水面积在不断增加
  南部山区为济南的泉水补给区,但是南部山区的边界却不断后退。济南市区的南部边界,上世纪70年代在四里山,80年代在七里山,90年代到了二环南路,目前正向绕城高速和大涧沟地带发展。泉水直接补给区面积比上世纪70年代缩减了近75平方公里。泉水直接补给区内不透水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就会减少入渗地下水25万立方米。
  目前济南泉水补给区内,24个重点强渗漏带基本保留自然状态的只有14个。中井庄-下井庄渗漏带、分水岭-北康而强渗漏带等5个渗漏带,部分已被城市建筑覆盖,地表水很难补到地下。而羊头峪、东西八里洼、太平庄、双龙、石河岭等5个渗漏带,完全被城市建筑覆盖,渗漏补给地下水功能基本全部丧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